安利“基础人才与关键人才都需要我们更加重视”
2011年,安利的员工离职率大约在16%,“低于行业平均的离职率(21%)”。相比于安利,德勤的基层人员流动则更为普遍。在王文佶看来,所有行业的员工主动流失率都在走高,人才市场正呈现两大趋势:其一是员工流动太快,企业无法进行文化传承,因此控制不断提高的流失率是德勤人才管理的重中之重;其二是员工在一家公司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公司在前端吸引人才后,后面一定要做保留。
“过去,员工平均三年会换一家单位,但现在可能做上两年就换了。四大所处的行业又特别年轻,每年从校园招2000人,如果做不到三年就走,对公司而言是很大的浪费。”王文佶称,毕竟,员工往往要到第二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他刚有所作为时就要离开,无疑会造成企业不小的损失。
“过去,我们提的更多的是专业人员的保留,而当前的形势下,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做蓝领工人的保留了。”
守住关键人才
除了基层员工,关键人才依然是大家争夺的焦点。几乎所有的HR都承认,2011年的挖角情况相当严重。“你的雇主品牌越有名,就越可能被人挖角”,张玉珠称,“很多公司指明了就是要挖宝洁、安利或联合利华的人,这是知名企业比较矛盾的地方”。
在她看来,员工离职时固然需要挽留,但更重要的是,公司需要建立一套人才培养的机制。换言之,安利会时时考虑重要管理岗位的接班人计划,一旦关键人才跳槽,公司便不至于手足无措。
“通常,主管认为哪些员工是有潜力的,会提名给我们,我们再把各个省的高潜质员工(大约二三十人)集中到总部做一个培训,”张玉珠说道,“通过培训,我们会甄选出五分之一的人才,将他们定位为重点培养的员工,未来一年内会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和相应的岗位。”
除了安利外,同样希望靠公司内部提拔人才的还有巴斯夫。用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的话说,“我们不希望像猎人那样展开人才挖掘战略,好的机会一定先给公司内部的人。”在人才培养和晋升方面,巴斯夫则鼓励员工在旗下几十家合资或独资工厂内自由流动,而不必非得离开公司才有提拔的机会。
即便企业将人才储备计划做得十分完美,薪酬依旧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离职率水涨船高的当下,HR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平衡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和经济萧条带来的业绩压力?
许文宗指出,企业首先要对自身有个清楚的认知。“无论是业务发展还是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者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我能够承受的。接下来,他才能思考应该给出怎样的应对方案”。
许文宗建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最大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差异化的资源配置。“以基金公司为例,同一个级别的基金经理,在年末拿的奖金很可能相差六七倍,这就是典型的绩效管理和资源倾斜的例子。”他表示,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从“整体薪酬”的角度开发出更多的软性手段,比如人才发展机制、企业文化等,来更好地保留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