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高,肥效低,污染重,食品安全 目前,肥料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6月底以来,就肥料行业面临的种种“瓶颈”,记者调查走访了肥料行业相关人士。
污染,让化肥有点尴尬
在关注食品安全的当下,不用化肥的有机农业泛化,其原因是化肥之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度不够,植保专家们对当前化肥污染状况持忧虑态度。
曾几何时,化肥被赋予了污染的帽子。土壤酸化、盐渍化、生物性能下降、水质富营养化等现象日益严峻,这使得“化肥有害、有机肥环保”的论点越来越受到吹捧。
资源少,价格越来越高
省农资集团管销售的王总说,肥价年年涨,这是事实。尿素、磷肥近两年的年涨幅更是高达15~30%。肥价的上涨,与原材料越来越少及生产成本的提高不无关系。事实上,化肥的现状是,可用资源少了、品位低了。磷矿、钾盐、天然气、煤矿等资源日益紧张,高品位的矿产资源也越来越少。
肥效低,边际效益下降
从基层反映的情况看,肥效越来越低了,边际效益也相应下降了。高级农艺师余宏章分析认为,用肥量过大、配方单一、施肥方法不当等都导致了肥效降低。
气候变化异常,导致干旱和水质性缺水扩大化。近年来,即使在南方的鱼米之乡也出现了干旱现象,没水灌溉导致肥效体现不出来;污染扩大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性缺水。
服务不够,营销文化缺乏
一直以来,肥料行业存在服务不到位,营销文化缺乏的现象。直白经销,文化底蕴低。重售前,轻售后;重价格提成,追短期效益,轻文化宣传;虚化养分含量宣传,缺乏科学理论支撑的概念炒作;网络化程度不高,推广方面单打独斗,缺少合力,排斥竞争。
销售放开了,化肥自由买卖了,准入门槛过低导致社会上缺少覆盖基层农村的专业性规模化经销企业。
省农科院研究员马朝红认为,其实,行业发展机遇也不少。一是政策好了,土地可以流转了,农民不交税了。这使得土地集约化未来可期,专业化农民队伍壮大可期。这会给肥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是,执法环境趋好,不法企业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同时,企业兼并、上市、资源开发等促使企业壮大。还有,科技含量高了。企业在生产工艺、装备、技术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
瓶颈多,发展机遇也不少,就看肥企如何寻找经营切入点,夺得市场制胜法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