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湖北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
湖北省农机化的发展,从整体上讲已进入中级发展阶段,发展速度加快。就湖北山区而言,各地结合山区特色,走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农机化发展已取得一些成效。 1.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湖北山区在发展粮油生产机械化的同时,走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茶叶、柑桔、炯叶、林果、加工、储运保鲜机械化和畜禽养殖机械化。农机装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农机总动力达到699万kW,拖拉机拥有量1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近2万台,配套农机具26.7万部,耕整机械4.3万台,联合收割机6000多台,插秧机近200多台,茶叶修剪机1.2万台、采摘机械6296台,饲料加工机械27万台、畜牧饲养机械近1000台,果蔬加工机械1200多台、茶叶加工机械近2万台,保鲜储藏设备600多套。尤其是小型作业机械以及茶叶、柑桔、烟叶、蔬菜等作物的生产、加工、储运保鲜机械发展迅猛,农机装备结构逐渐合理。 2008年,湖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其中:山区机械耕整面积达800万亩,机耕水平超过30%;机械播种面积100万亩,其中水稻机械插秧面积50万亩;机械收获面积36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茶叶修剪、采摘达到30万亩,作业水平达到26%,其他农作物和农副产品的机械化生产、加工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2.农机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农机管理体制较顺,培训、推广、监理体系健全。湖北山区市州一级均设有独立的农机管理部门,县市一级有70%以上的农机管理机构单独设置,如鄂东和鄂西北的黄冈、咸宁、十堰、襄樊、孝感、黄石等市所辖的山区县市农机管理部门均单独设置,农机管理体制好于平原地区。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是湖北省仅存的一所农机中专学校,各山区县市均设有农机(驾驶)培训学校(班、中心)、农机推广站和农机安全监理站。 二是基层农机公益性服务体系完善。湖北省经过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全省山区县市乡镇农机公益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如五峰县成立了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下设5个分中心,设有农机推广岗位l3个,安排推广专项经费49万元,拥有各种农业机械37台(套);远安县设有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每个农机推广岗位安排专项经费3万元,拥有农业机械8台,负责全县农机公益性服务工作;丹江口市习家店农机服务中心,采取个人筹一点、国家补一点、乡镇财政奖一点的办法,购置联合收割机1台,手扶式插秧机2台,微耕机5台,年作业面积共2万亩,作业收入10余万元。通过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充分调动了基层农机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能力。 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全省山区现有农机户20多万户,其中农机大户近5万户,农机从业人员近30万人,有农机协会100多个,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200多个,培植农机专业合作社50多个。农机作业年服务收入达到近30亿元;有农机销售网点100多个,农机维修网点2000多个,农机销售、维修、作业三大市场逐步形成。如十堰市于2006年扶持郧西县店子镇农机股份制作业队,经近2年的运作,效果比较明显。农民通过机械设备、资金、技术等方式人股,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十堰市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3个,吸纳农民会员2805人。 四是通过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提升服务功能。从1997年起,湖北省山区县市开始组织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和水稻。如十堰市于2003年开始从机收小麦人手,2005年又着手水稻跨区机收,通过“内调外引”,机收面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5年十堰跨区机收工作受到农业部的表彰。 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湖北省山区“老幼农业”趋势十分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山区有一半以上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力弱化问题十分严重,出现季节性劳动力严重短缺。因此,山区广大农民对农机化有迫切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4.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农机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湖北山区生物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十分丰富,许多农林特产品在国际国内都具有很高声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山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已形成了林果、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农机化已由传统的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渔等经济领域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双向拓展,延长了农机服务的产业链。此外,鄂西南、鄂西北还有三峡和丹江口库区,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对发展以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油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5.山区农机化发展特点鲜明近年来,全省山区农机化呈现以下五大特点:一是农民对发展农机化的需求迫切,渴求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二是以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为主;三是农机作业服务领域扩宽;四是走发展山区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五是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体制。 6.湖北山区农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机化发展区域不平衡;二是农机公益性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手段薄弱;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机投入仍显不足;四是农机生产存在安全隐患;五是农机科技、管理人员青黄不接,知识老化;六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