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略野生牡丹的保护和利用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0 m;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 m,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 m。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品种繁多,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我国的牡丹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这对我国原始生态系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栽培养护野生牡丹资源显得非常重要,现就这一问题简单地作一探讨。
1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成因
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多样,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为各类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区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植物资源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对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长期大面积掠夺式开发经营,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国内、国际非法野生植物贸易十分严重,致使大量野生植物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珍稀植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使许多有经济价值或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植物遭到严重破坏,数量急剧减少。目前,我国已成为濒危物种分布大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之中。原产于我国的濒危植物在1 300 种以上,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濒危植物约有1 700 种。一个物种的消失只需要较短的时间,而其形成则需漫长的历史进程,同时一个植物种的灭绝还将伴随着10~30 个其他物种的灭绝,物种毁灭对人类生存也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护好野生植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我国牡丹野生资源濒危现状及成因
上述为我国野生资源的现状,同样地,牡丹(
牡丹种植人才)这种野生资源也不例外。由于我国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工业化快速发展以前,我国的牡丹野生资源无论从种类还是总量上说都非常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对牡丹原始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对野生牡丹需求量的增加,导致我国牡丹种类不断减少,总量不断下降,甚至有些种类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造成牡丹野生资源濒危现状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因素。
2.1 自身植物学特性限制
杨小林等利用存活曲线、种群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及leslie 矩阵模型等对牡丹种群数量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牡丹结实率、牡丹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萌发率以及种子至幼苗的转化率都很低,导致现代生境下的牡丹自我繁殖更新能力存在巨大障碍,这是造成野生牡丹资源面临濒危现状的根本原因。
2.2 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是牡丹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花卉物种,作为良好的花卉育种材料,其种子被大量采摘,导致近年来大花黄牡丹自然更新的基质严重不足;同时,大量的野生牡丹被人为移栽,用作庭院花卉,导致野生资源不断减少。此外,许多珍稀野生牡丹品种分布于边远地区,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许多居民对珍稀濒危野生牡丹认识模糊,保护意识淡薄,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日益发展,许多野生牡丹被当地居民采控,当作私有财产出售,从深山移植到城市中,而其中一些品种的野生牡丹离开了野外自然环境很难成活,致使我国野生牡丹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经济指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增长也给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带来了灭顶之灾。工业三废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交通污染、乱砍滥挖以及过度放牧等都造成了原始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使适宜牡丹野生资源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野生牡丹资源急速递减甚至呈现濒临灭绝的态势。举个简单的例子, 大黄花牡丹的分布区域中生态群落不断遭到破坏,森林资源及自然植被逐渐减少,使得该种牡丹的生境状况及其生存条件逐渐恶化,造成其对环境的不适应性,进而数量不断减少甚至趋于灭绝。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造成我国野生牡丹植物资源濒危现状的原因既有自然又有人为因素,但主要以人为为主,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从人为因素入手来提出解决方案措施。
3 保护牡丹野生资源的对策
3.1 加大科技支撑、科技投入,推动野生植物人工培植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科技创新是野生植物人工培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当前野生植物人工培植普遍存在新品种培育能力弱、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不高等缺点。繁育和深加工力度弱,科研与企业实际脱节,小企业或个人多是只顾眼前利益,无法从长远考虑以大投入来进行科技开发,无法在产品开发上有重大举措。研究单位也缺乏条件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生产全方位运作。投入不足,特别是野生植物产品开发的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野生植物产品加工业的落后。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野生植物资源的人工培植应当是全方位研究,多层次利用,发挥其综合功能。如果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仅仅停留在提供原料或初加工品的基础上,往往建立起来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而真正的市场收益并不大。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加工利用应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加强科学研究,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更多、更深层次的产品,以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野生植物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就需要有科技的投入,有全新的模式和技术。重视科研,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培养相应的人才,扩大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空间,提高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工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
本文地址:
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7230.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