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行业资讯 >> 农业 >> 正文

珍珠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2012-6-23 水产人才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集和利用珍珠的国家。除此之外,古代产珠的国家还有古埃及、波斯王国、古希腊和古印度等。从13 世纪到20 世纪50 年代的近800 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珍珠人工养殖停滞不前(基本上依赖采集天然珍珠),而此阶段日本的珍珠人工养殖发展较快。17 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工育珠技术传到欧洲,19 世纪末又传到日本。日本人御木本幸根据我国佛像珍珠的形成原理,开始进行人工养殖珍珠的研究,于1893 年7 月11 日生产出五颗半圆珍珠。19 及年,西川藤吉、藤田昌也等在琵琶湖成功地用池蝶蚌培育出无核珍珠(正圆珍珠),为迅速崛起的日本珍珠业奠定了基础。
  1 .日本珍珠业的盛衰
  20 世纪初,无论是御木本幸,还是西川藤吉、藤田昌也,日本科学家的人工珍珠研究成果都获得了专利权。至1935 年,日本珍珠养殖企业已达到222 家,年生产珍珠774.9 万颗。至1955 年,珍珠产量达24532.5kg 。至1966 年,日本的珍珠养殖企业已发展到7000 余家,年产珠104 吨。1969 年产珠111.3 吨,其后由于琵琶湖的水质污染和其他社会因素,日本珍珠产量逐年下降,并将生产场地向霞浦湖转移。至1980年为35 吨。此后,日本珍珠的年产量维持在30 吨左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 年里,日本珍珠的外汇收人为20 亿美元,为珠战后日本经济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我国珍珠业的业绩
  在日本珍珠不景气的同时,我国以淡水人工育珠为代表的珍产业迅速崛起。自70 年代起,中国珍珠产量迅猛上升。1979 年世界珍珠产量为60 余吨,其中日本为35 吨,中国为25 吨,其他国家为3-5 吨。1980年世界珍珠产量70 余吨,其中日本仍为35 吨,而中国上升到38 吨,第一次超过日本,居世界产量之首。1984 年中国珍珠产量达到117 吨,超过了日本1969 年的历史最高产值。1986 年我国江苏省年产珍珠达到137 吨。80 年代以后,我国珍珠业进人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据权威统计报道:1996 年中国珍珠总产量达到2027.4 吨(淡水珠2002 吨,海水珠25.4 吨)。另据报道:1999 年世界珍珠产量为1262 吨,其中中国为1220吨,占95% (其中淡水珠1200 吨,海水珠20 吨)。
  在出口方面,1971 年我国首次出口日本珍珠仅0.6kg , 1972 年上升到11.73skg ,至1992 年,出口珍珠699.4 吨,其中出口日本345.51 吨,出口香港地区332.92 吨,其他销往美洲、欧洲和东南亚。1993 年前后,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珍珠30 吨(主要是淡水珍珠),价值1.5 亿美元。可见珍珠是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优质产品,我国为世界珍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我国珍珠业历史悠久,但正式开展生产技术研究(尤其是无核珍珠)还是新中国时期的事。1958 年,广东暨南大学生物系熊大仁教授在广西北海利用马氏珠母贝,成功培育出海水珍珠。在海水珍珠养殖的启发和推动下,熊大仁教授又于1958 年成功进行了背齿无齿蚌的附壳珠和有核珠的试验,并于1962 年开始进行无核珍珠养殖和彩色珍珠形成与小片位置的研究。我国近代育珠先驱熊大仁教授于1963 年撰写的《 河蚌无核珍珠形成的初步研究》 的论文,属我国人工育珠首篇科技专著,对珍珠的生产和科研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只能作为内部资料,直至17 年后的1980年才公开发表。目前,我国的珍珠养殖以长江流域为主,已有10 多个省进行人工育珠生产。概括地说,我国现代珍珠业发展可划分为起步、初级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1 .人工育珠的起步阶段(20 世纪50 一60 年代)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在采捕天然珍珠的过程中逐渐被认识和发展起来的。1950年之前,我国天然海珠采捕业和淡水蚌育珠都处于萎缩和停顿状态,1950-1957 年开始列项调查天然珠蚌的资源,并开始系统研究人工培育珍珠的生产技术。我国政府对发展珍珠业非常重视,1957 年11 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南珠生产搞上去,要把几千年落后的自然采珠改为人工养殖。”1958 年,毛泽东主席指示:“旧社会劳动人民辛辛苦苦采珠进贡皇帝,现在我们养殖珠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1958 年3 月,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合浦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海水珍珠养殖场——北海珍珠养殖场,并于同年11 月,成功育成我国第一颗海水珍珠。1962 年,马氏珍珠贝植核技术获得成功;1965 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马氏珍珠贝人工孵化成功;1966 年,合浦地区收获人工养殖的第一代海珠37.55kg ,这是从天然采收转为人工培育海珠的一次历史性突破;1970 年,海南临水县海陵珍珠养殖场,从三亚铁炉港捞回黑蝶贝进行首次插核试验,第二年即成功获得我国第一批人工培育的黑珍珠;1962 年,江苏、浙江两省派专员去广东学习育珠技术;上海水产学院于1965 年成功获得淡水无核珍珠、有核珍珠和象形附壳珠。据蔡仁逢主编《 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史》 记载:" 1964 年,上海水产学院进行河蚌育珠研究成功;1967 年,苏州水产养殖场当年生产淡水珍珠1259 ( 90 只蚌), 此后迅速在全国推广。”浙江省于1970 年在诸暨白塔湖渔场人工培育珍珠成功。
  总之,第一阶段属初创阶段,主要生产技术进展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优质海水育珠蚌的选择、培育与人工繁殖成功;② 珠蚌的插核插片技术,从初试到逐步提高,并进人了初级规模型生产的水平;③ 淡水育珠开始起步,母蚌、幼蚌、珠蚌的培育积累了一定经验;④ 蚌病防治与新药试验取得一定进展。此阶段淡水育珠以褶纹冠蚌为主,三角帆蚌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第一阶段的重要专著是珍珠界前辈熊大仁的译著《 珍珠的研究》 (农业出版社,1965 )
  2 .人工育珠的初级发展阶段(2O 世纪70 一80 年代)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本阶段珍珠产量稳步上升,珍珠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国内外珍珠市场开始较快地发展。本阶段的特点是我国淡水育珠技术得到较好的推广,淡水珍珠产量迅速上升。在优质珠方面,蒙钊美等科学家于1981 年8 月培育出珠径19mmm*15.5mm 、重69 的大型海珠,及一颗直径13mm 的黑珍珠;湖南张元培等于1986 年培育出直径20mm 的大型淡水珠,形态奇异优美,以后又系统培育出奇特型黑珍珠、十字架形珍珠和拱形珍珠等;江西都昌县邹乐道培育出一颗罕见的重n . 4g 的象形浮雕珍珠口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淡水育珠技术又有了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l )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 年前,我国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摺纹冠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河蚌源己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为此,70 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获得突破,这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加快珍珠养殖与提高珍珠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 2 )确立了三角帆蚌和摺纹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国淡水育珠蚌有十几种,经反复育珠试验,从产珠的光泽、颜色、洁度、形状、大小、产量及手术操作方便程度等多种因素考虑,确定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种。
  ( 3 ) “三小”嫁接技术体系 一是放弃了过去育珠蚌要求9cm 以上的做法,选用当年小蚌(6.5-8cm )作为手术蚌,这样的小蚌生命力旺盛,珍珠囊形成快,分泌能力强,蚌与珠同时生长,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改变了过去要求小片5-6mm见方的做法,改用3-3.5mm见方的小片,这种规格的小片所产的珍珠与5-6mm小片所产的珍珠相比,除产量略有降低外,其圆度、光泽度等指标大大提高,售价可提高一至数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开口器、接片针、送片针等操作工具比过去缩小,操作更加轻便灵活,开膜工具也由以前用钝头镊子改为分膜针,使小片不被损伤。
  ( 4 )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20 世纪80 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自1981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我国珍珠养殖的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熊大仁、张元培、石安静、蒙钊美等珍珠研究专家对珍珠的形成、生长及养殖水质、病害防治等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了珍珠生产的发展
  ( 5 )手术操作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20 世纪70 年代植珠为插大蚌、大片,现为插幼蚌、小片;削膜改为通膜,吊养由水深固定,改为浮式随水升降;深水吊养,改为浅水吊养;密养,改为稀养。由此,珍珠产量、质量均有所提高。80 年代初,我国淡水珍珠年出口总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打破了日本长期垄断国际珍珠市场的格局.
  3 .人工育珠的快速发展阶段(2O 世纪90 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商品意识得到加强,一批珍珠贸易市场及珍珠商应运而生,并且民营珍珠企业发展迅速。这个阶段中,我国珍珠生产技术趋向成熟,产量持续保持世界首位。这一阶段生产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在淡水育珠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 1 )探索出早繁殖、决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每年4 月中旬开始接种、采苗,到6 月中旬,幼蚌进入大池分稀吊养。当年繁殖的小蚌,10 月份可达5-8cm 。该方法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 2 )规范手术工艺和操作规程 以往对手术工艺和操作管理不严,容易出现以下问题:手术工具与手术消毒不严,造成烂膜、烂片;蚌不长,珍珠生长不好,且质量差,产量低;片制得过大或比例失调,膜片不圆,导致珍珠也不圆;片未插进,长黑头珠;钩破膜,长附壳珠等。
  ( 3 )减轻育珠蚌的负载量,确立优质插片区从蚌的活动规律可知,河蚌的斧足伸缩在前端,经常的活动使前端珍珠生长不好,绝大部分优质珍珠产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通过试验得出,每只蚌只插后端,产量与质量都能得到提高。
  ( 4 )确立低龄、中蚌、中片的插片法低龄就是插一龄蚌,特别是抓好当年10-11 月份的手术与翌年3-5 月份的手术工作,6 月中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中蚌,就是插当年的头仔蚌,其规格在7-10cm ;中片,即制插的细胞小片,规格在3.5-4.Omm 间;精品就是从选插头仔蚌开始,把握手术各个环节,选好养殖水域,养殖稀密适度,最后把住施肥、冲水、养殖年限等管理环节。
  ( 5 )改进养殖方式一是改吊养为笼养,减少对育珠蚌的伤害,同时防止鱼虾对蚌的侵害。二是改小池养殖为大池、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大水面具有水体活、溶氧足、可食用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体氨氮含量低等优势。三是改粗养为精养。过去以无机肥为主,现在为投施菜饼、豆浆、鸡鸭粪肥等有机肥。四是改深养为浅养等。
  ( 6 )珍珠成分和营养的研究珍珠含有19 种氨基酸、22 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钙、卟啉及卟啉金属化合物、牛磺酸、小分子肤及维生素B 族等重要营养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珍珠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我国珍珠产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富裕群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新技术开发、加工、流通和管理上相对落后。我国珍珠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产品的总体质量较差,严重地影响着珍珠生产应有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珍珠产量占世界珍珠产量的95% ,但销售额只有3.8 亿美元,占世界珍珠总销售额45 亿美元的8%。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高质量珍珠少,一、二、三等珠仅占20%左右,其中一等珠不足3%。
  2 .珍珠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相对落后,重生产、轻加工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相对珍珠的养殖来说,我国珍珠的产业化链条中,精深加工环节最为薄弱,品种单一,质量欠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珍珠的出口仍以原始珠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因而卖不到好的价钱。在加工品中,品种多样化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全面的重视。淡水珍珠的精深加工相对于海水珍珠来说,又要滞后一些。
  3 .对发展珍珠产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落后于生产的现象较为严重
  对于育珠蚌的疾病防治及药物开发,最佳育珠水域环境及其管理方法,珍珠的精深加工和加工品种多样化等应用和实用技术的研究,是生产中急需的科技内容。
  4 .无序生产状态严重,缺乏宏观调控,产销矛盾较为突出,行业协会的功能发挥不够
  我国淡水珍珠价格已经历了约为5 次的大起伏。每次价格的回落均不同程度地挫伤了珠农的积极性。究其原因,1992 年国家放开珍珠出口许可证制度后,珠农的育珠生产只能自发地和相对盲目地进行,有关市场行情、销售价格等信息不能及时送到珠农手中,以致生产出现无序状态。应运而生的行业协会还没有很好地在珍珠产业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 .育珠蚌品种和珍珠产品单一,常规淡水育珠蚌品质退化系统培育和提纯复壮等种质研究工作滞后
  随着文化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已流通使用了几十年的淡水无核珍珠,感到有些不满足。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成为珍珠养殖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加大力度完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增加淡水有核珍珠产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组合珠等技术早日完善并尽快推广到生产中。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9695.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文章录入: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耕农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