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营养丰富,鲜美可口,是毛皮动物常用的饲料原料。然而,有些鱼类的某些部位或器官却带有毒素,如果误食或食用不当,就容易发生中毒。现将常见鱼毒作些简单介绍,并提请养殖户注意。病因 食鱼类中毒指因进食有毒或变质鱼、蟹所致。以头晕,肤痒,胸闷烦躁或腹痛呕泻,甚至虚脱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致病原因和种类:
鱼肝毒:鱼类肝脏本是富含营养物的佳品,可是吃了某些海产鱼类的肝脏却会引起剧烈中毒。如鲨鱼、鯆鱼、鲅(马鲛)鱼、旗鱼、魳鱼、金枪鱼、大魣、鲟鳇鱼以及鲸鱼等的肝脏都含有毒素,若误作饲料原料就会发生中毒。不过,这些鱼类的肌肉都是无毒的。鱼肝中毒的典型症状:在动物进食鱼肝2~3小时后,发生眩晕、头痛、发热、呕吐、皮肤发疹、可视皮肤浮肿等症状,部分病兽还有腹痛、腹泻等。通常在发病后12~60小时,病兽从口唇周围开始发生皮肤鳞状脱屑,重者表皮成片剥脱。由鲅鱼和魳鱼肝脏引起的中毒,还会引起被毛脱落,甚至连睫毛都脱落殆尽。在我国的热带暖海区,一些肉食鱼类(如大魣)的肝脏中,含有“雪卡”毒素,中毒的症状更为剧烈复杂。因此人们在开辟远洋渔业资源时,必须给予应有的警惕。从积累资料得知,一些使动物中毒的肝脏有毒鱼类,都是一些大型的老龄鱼,同一种类的小型鱼、幼龄鱼的肝脏,动物食后大多不会发生中毒。因此,目前的防疫卫生部门规定5千克以上的大型鱼(如鲨鱼、鯆鱼),必须摘除肝脏后上市、千万不可使用。
鱼卵毒:因其毒素存在于鱼的卵中,而鱼体无毒,故又称卵毒鱼。国内现已知道的卵毒鱼有70多种,大都分布在湖泊河流等淡水区域,如青海湖的裸鱼,云南的光唇鱼,浙江温州的厚唇鱼等。最有典型代表性的,如光唇鱼类中的溪鱼,裂腹鱼类中的鳇鱼。海洋中也有少量分布,如海产鱼类中的线鳚等,这种鱼肉质细嫩味美,民间普遍捕食,因误食鱼卵中毒的最多。其实,如能除去鱼卵和肝脏,洗净后煮食,是不会发生中毒的。
鱼卵引起中毒的症状,都是在食后半小时到2小时发生呕吐、剧烈腹痛,继而腹泻、眩晕、瞳孔放大、昏迷等症状,毛皮动物如果吞食这种鱼卵,则可中毒致死。
鱼胆毒:毒素存在胆汁内。如青、草、鲢、胖鱼、鲤的鱼胆均含鱼胆素,误食后可发生中毒。据报道,近年来有人用鱼胆治病,因食用过量而死亡,这种不该发生的事件各地均有发生。
鱼血毒:其毒素存在于鱼的血液中,这种鱼包括鳗鲡、黄鳝、海鳝等,其血被误食后,轻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无力、多涎、皮疹等症状,严重的可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综合毒:河豚鱼的卵、肝、血等都带有毒素,甚至连鱼肉也有一定的毒素,人食用不当则会出现四肢无力、语言不清、眼睑下垂、走路摇晃等神经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有生命危险。此外,玉梭鱼、梭鲻鱼、扁舱鲤、日本竹篓鱼等也均有毒,毛皮动物切不可误食。
诊断依据
(1)发病多在夏秋季节,7-9月多见。
(2)有进食有毒或变质鱼史。
(3)皮肤潮红,头痛,酒醉貌,出风疹等。或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等。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多为水样便,有恶臭,少数带粘液,无脓血便。鉴别诊断 痢疾: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等症,大便培养可找到痢疾杆菌。湿温[瘟]:有持续发热,神情淡漠,脉缓等症,腹痛腹泻不明显,白细胞减少,肥达氏反应、血培养可资鉴别。
其他食物中毒:仔细询问进食史及食物、排泄物培养可助鉴别。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辅助治疗的方法,一是排毒,二是大量口服一些营养性和增强抗应激产品的能力。 一是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内服,同时,大剂量使用包被VC。 二是大剂量服用葡萄糖、包被VC、生理盐水口服。 三是严重者,应采用先催吐,后输液的方法进行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