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规模化养猪场不断增多,如何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成为广大生产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母猪的繁殖性能是衡量养猪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充分发挥和利用母猪的繁殖性能,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之一。要想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只有打破传统的养殖观念,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实施科学的繁殖技术.不断提高母猪的受配率、受胎率、分娩率、产仔率及仔猪成活率,积极开展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选种,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潜能。提高母猪的繁殖率.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尚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和难题。
1加强选种,采用以繁殖性状为主的综合选种方法
繁殖率的高低与猪的品种有密切关系,养猪场应选用繁殖率高的公、母猪进行繁殖。经过一定时间观察后,严格淘汰繁殖率低下的个体,尤其是具有遗传缺陷的个体,如先天性死精、少精、无精的公猪,习惯性流产的母猪等。后备母猪的选留,要注意改变以单纯的看仔猪断奶体重大小和体型外貌的单一表型的选种方法I21。首先.要以产仔数高低作为选种的标准,从父母繁殖性状高的优秀个体中选留后备母猪,如此逐渐更替.从而使产仔数高的经济性状的基因纯合度加大.不断提高繁育猪群的数量和质量:其次,还要注意断奶仔猪的育成头以及仔猪断奶的个体重量,用制定选种指数的方法进行综合选种。
2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优化猪场的生态结构
猪场应该保持安静,并保持舍内卫生,做到清洁、干燥、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冬天可以晒太阳,夏天可以乘凉。
2.1空气品质的控制
在优良空气质量环境下生活的猪群对疫病有相对较高的抵抗力,空气质量差会造成猪打喷嚏、流泪、咳嗽等不良反应,还会造成母猪发情障碍现象。因此,保持猪舍空气畅通,改善母猪发情障碍,是提高繁殖率的途径之一。母猪舍氨气浓度质量分数应控制在lOOx10-6以下。二氧化碳不超过1500~2000x10-6.硫化氢不超过10mg/m3。
2.2温度的控制
在气候生态因素中,母猪对热很敏感,其适宜温度是22℃.因此易受热应激而发生繁殖障碍。特别是30℃以上的高温,对母猪的繁殖机能有严重的不良影响,据报道.引起母猪的流产临界温度为32℃,所以在生产中.当室温超过30℃时,应提高日粮营养水平,添加电解质和维生素等抗应激物质,增喂青绿多汁饲料.采取圈舍淋水喷雾和通风等措施,改善内部小气候,减少母猪的热应激.配种时间宜选在早晚或夜间气温较低时进行。
2.3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控制
母猪哺乳期间光照时间(日光或灯光)时间应达l6h以上,光度必须达到3~6W,这样可使母猪离乳窝重增加6.4%,离乳后5d内发情率提高2.2%。在生产中尤其是入秋后,猪舍光照不足应补充人工光,并且勤换灯泡,对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大有益处。
3科学的饲养管理,保证种猪的正常繁殖机能
根据公、母猪的品种、年龄、个体特征以及本地区的环境条件等,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以保证公、母猪的正常繁殖机能.日粮最好采用种畜的全价配合饲料,切不可用发霉、变质原料配制饲料。日粮配方中应有足够的蛋白质饲料,适当辅以青绿饲料,合理的钙和磷比例。种猪还要有适当的运动,供给充足的饮水等,以保证公猪有旺盛的性欲.产生优质的精液,母猪能够正常发情、排卵和泌乳。
3.1加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公猪好一坡,母猪好一窝”。种公猪的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公猪自身的体质和配种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母猪的受胎率、产仔数和后代的品质。种公猪的饲养应根据饲养标准和各地饲料条件,进行日粮合理搭配,日粮体积要小些,占公猪体重的2.5%~3%(精料要多,粗料要少),日粮中应以DE≤12.5MJ/kg、CP≤14%、钙0.65%、磷0.55%为标准。种猪每天上下午各运动lh,使公猪达到体质健壮、中上等膘、性欲旺盛,产生优良品质的精液,母猪受胎率高、产仔数多。成年公猪每周使用3~5次,青年公猪每周使用2~3次,猪场公母比例要合适,比例过大,公猪负担过重;比例小,造成公猪浪费。实行季节性产仔和本交的猪场,1头公猪可负担l5~30头母猪配种任务:实行人工授精的猪场,1头公猪可负担600~1000头母猪。可见,种公猪的饲养,在生产中的关键措施是经常保持营养、运动和配种利用三者之间的平衡。
3.2加强种母猪的各阶段饲养管理
在确保母猪体况正常的情况下,控制饲养,保持母猪肥瘦适中。喂料做到“二重”、“三轻”。“二重”即怀孕后期和哺乳期,多喂精料,青绿多汁和矿物饲料:“三轻”即怀孕初期空怀期和哺乳后期.多喂粗料,适量喂养精料.使母猪常年保持七八成膘。
3.2.1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生产实际中,根据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必须给予适当的饲养条件,第一次发情前,多吃,吃好,长身体;第一次发情后,少吃,吃粗,调膘情。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前提下,日粮中多喂青粗料,尤其是青饲料,一般精青料比为1:3为宜,这样有利于培育母猪的耐粗饲.又不至于沉积过多脂肪.妨碍后备猪的发情、排卵与受胎。确保本地猪种3.5月龄、二元母猪4.5月龄、外来种猪6.5月龄时,正常出现第一次发情。早发情可以早配种,但也可等到第3个情期再配种,有资料报道,第3个发情期受孕的后备母猪比第一次发情受孕的窝产仔猪多。
3.2.2妊娠前期的饲养管理
在生产实践中主张在母猪交配前20d要增加精料,最好喂一些细料稀食.以促进母猪多排卵。在配种的3d内尽量减少饲喂数量.可以明显地提高胚胎的着床率。在妊娠的前21d内,由于受精卵刚形成.母猪不需要高水平营养。据有关报道,配种前的高水平饲喂.接着在妊娠前期的低水平饲喂可增加排卵数,提高胚胎存活率,如果母猪体况一般,宜给母猪以DE≤12.50MJ/kg、CP≤13%为标准的日粮,饲喂水平应为维持需要的1.5倍以下,初产母猪日喂l.5kg,经产母猪日喂2.0kg,就可维持正常的繁殖需要。如果摄入过高的能量和蛋白,会降低胚胎存活率,从而减少产仔数.这主要因为初产母猪妊娠前期摄人过高的能量和蛋白质会影响血浆孕酮水平,进而对胚胎的存活率产生影响。
3.2.3妊娠中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中期的营养水平对初生仔猪胚胎时期肌纤维的生长及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很重要。有研究表明,肌纤维的数量在胚胎时期就已确定,在妊娠期第90d左右.肌纤维的增生已经完成。Dwyer等(1933)认为,肌纤维数量可能是决定仔猪出生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重要因子。这样,在肌纤维发育期营养供应不足的仔猪,在出生时肌纤维数量就比较少,以后长得也较慢。妊娠1个月至产前l个月应给DE≤12.90MJ/kg、CP≤14%为标准的日粮,保持母猪每天增重45g。此时可适当提高粗纤维含量,增加母猪的饱腹感,预防便秘,可减少死胎、流产的发生。这是因为饲喂高纤维日粮可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形成.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生酮能量底物供发育的胚胎利用。
3.2.4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
仔猪初生重的60%-70%是来自产前1个月.此时母猪体内胚胎的发育速度是配种后3个月生长速度的7倍。这也就要求对产前1个月的母猪,应给以DE≥12.90MJ/kg、CP≥16%、lys≥0.8%的高营养水平饲粮,这时仔猪初生重与仔猪存活呈正相关。抓好母猪妊娠后期饲养管理,对提高仔猪初生重,母猪产后泌乳量和母猪繁殖性能均有重要影响。
3.3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母猪哺乳期间的饲养策略。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增加采食量。因为随着哺乳仔猪断奶日龄的提前,增加母猪哺乳期采食量对以后的繁殖性能相当重要。哺乳母猪每天摄入的能量约75%用于哺乳,能否给哺乳母猪提供有效的营养.将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当哺乳母猪摄入的饲料营养不能满足其哺乳需要时,便会引起体内脂肪大量消耗,导致母猪掉膘和体重下降,过度掉膘不仅直接影响仔猪生长,还会影响下一胎发情配种。对哺乳母猪宜采用DE≥13.30MJ/kg、CP≥17%、lys≥0.85%和高营养密度日粮,尽量满足,敞开供应。对于高产和食欲差的母猪,要在日粮中添加4%油脂,这样可以提高泌乳量及初乳与常乳中的乳脂水平.从而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及断奶重。这主要是因为乳脂水平增加后提高了乳中的能量水平,从而使仔猪可以从乳中摄人更多的能量而提高存活率。
3.4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刚断奶后的母猪头几天应控制饲喂量.避免发生乳房炎。对体质较差,带仔多的母猪采取随意采食法.应给以DE≥12.90MJ/kg、CP≥16%、ys≥0.8%为标准的日粮;对体质过肥的猪,采取限量饲喂,促进正常发情、配种,增加产仔数。在正常情况下,断奶后母猪一周内发情配种率应达80%~90%。
4实施科学的繁殖技术,提高繁殖率
4.1掌握初配年龄。做好发情鉴定。适时配种
母猪配种年龄过早.常有产仔少、死胎多、仔猪初生重小、生长慢等缺点.迟配又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据试验,地方种母猪在生后6~8月龄、体重50~60kg,国外的中型品种在生后8~10月龄、体重lOOkg以上,大型品种体重在120kg以上,开始配种为宜。母猪发情征状明显,允许公猪爬跨,人工测试站立不动或见到公猪不走动之后12h配种为最佳配种时间.在配种后8-12h再复配1次,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配种效果和获是较高的产仔数。规模化养猪一般采用2次重复配种.如上午喂前配种1次.当天下午喂前再复配1次。如下午配种.第2天早晨再复配l次。由于母猪年龄不同,排卵时间也就不同,最好抢在母猪排卵前配种,所以配种的时间还要灵活掌握。一般来说,其原则是“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
4.2遵循合理的胎次结构。提高猪群生产水平
母猪一般第1胎产仔数少.第2胎开始逐渐增加,第4~5胎产仔数量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从第8胎开始降至平均数以下。此外,子宫炎、断奶后不发情(推迟发情)、配种后不受胎、死胎弱仔、肢蹄病的发生等随胎次的增加而上升:难产则主要发生在初产母猪和年老体弱母猪。因此在生产中应建立并保持合理母猪群结构,一般来说,较合理的母猪群体结构为l胎或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的30%~35%,3~7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
4.3采用多胎高产的技术措施。提高母猪繁殖率
4.3.1人工授精:有利于预防生殖系统疾病的传播和不孕症的发生,提高母猪受孕率、仔猪成活率与健仔率。
4.3.2重复配种:在一个情期内配种2~3次,每次间隔8~12h。
4.3-3混合配种:在一次配种时,可用不同品种或个体的猪精液输入母猪子宫内。
4.3.4激素催情技术:经产母猪断奶7d以上不发情时,除加强运动、多晒太阳、公猪诱情、合群并圈外,还可用药物催情,如孕马血清(体况较好的中型母猪,每次皮下注射5mL,1周后即可发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体况良好的中型母猪肌注l000u),也可采用中药促情或乙点酚治疗。
4.3.5激素促排卵:在母猪第一次配种后肌注促排3号20mg,可促进排卵,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
4.4做好妊娠诊断工作,预防流产,减少胚胎死亡
母猪配种后,如果不再发情,便可判断妊娠。妊娠期胚胎有3次死亡高峰:一是在怀孕l3-18d时,胚胎迅速由圆变长,开始植入子宫时,如营养供给不足或代谢功能不正常,胚胎死亡率最高:二是怀孕第3周胚胎器官形成阶段.由于胚胎在胎盘中争夺其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强存弱亡,损失较大:三是怀孕60~70d时.胎儿迅速发育,致使因营养物质供不应求而死亡。为了减少胚胎死亡,提高母猪每窝产仔数,对妊娠母猪要细心观察,精心管理.尽量减少剧烈运动,做好防范措施。
4.5实施早期断奶,缩短哺乳期,提高母猪利用率
应用动物生理、营养研究的新成果,实行仔猪早期断奶,使母猪早发情早配种,缩短母猪繁殖周期,增加母猪的年产胎数.从而增加每头母猪的年产仔总数。一般经产母猪在产仔后21~28d断奶较为合适。对青年母猪的断奶时间应推迟到产仔后35日左右,这样有利于维持或提高第2胎的产仔数。
4.6采用同期发情的方法,提高母猪繁殖率
对母猪采用同期断奶方法,一般在断奶后5~7d母猪即发情,并能诱发不发情母猪发情.促进猪场母猪同期发情、同期受胎、同期产仔,有利于提高繁殖效率,便于猪场集约化、商品化生产。
4.7正确接产.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采用正确的接产方法,减少产期仔猪的死亡,做好仔猪的日常护理、防病工作.是提高仔猪成活率不可忽视的环节。
4.8控制好繁殖障碍性疾病。提高母猪繁殖率
防治好母猪子宫疾病,克服不孕和难孕现象。各种类型的子宫炎、阴道炎、输卵管炎,均可导致母猪不孕;营养不良和厩舍潮湿也可引起炎症:孕期和产后运动不足可继发子宫迟缓或恶露滞留.在生产实际中,应及时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对发情异常的母猪.用激素或其他方法及时调整。
5做好疫病的综合防制工作。控制和净化猪场
认真做好防疫工作,制定好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杜绝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控制和净化猪场。特别要防止母猪怀孕后期生病,否则,会导致部分或全部胚胎死亡。规模化养猪场必须采取自繁自养的繁育体系和全进全出制的生产体系,严防疾病的传人,保持猪场的稳定发展。
6小结
随着规模养猪场的不断发展,提高母猪的繁殖率显得愈来愈重要,它不仅可为规模养猪场提供更多的仔猪,还能提高规模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规模化猪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和繁殖的重视程度还显得不够,出现了仔猪的断奶重和出生重降低、母猪的产仔率不高、仔猪的成活率不高等现象,造成养殖效益下滑.应引起广大生产者的高度关注。
任何先进的繁殖技术也不能代替良好的饲养管理,在对母猪生长繁育的各个阶段都要给予科学的饲养管理,尽可能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的生长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性能。还可以根据猪场的实际生产情况,加强新技术的引用和试验,如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技术等.把母猪的繁殖潜力挖掘出来,不断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最终推动整个畜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