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气象学发展漫谈
畜牧气象是农业气象的重要分支之一,亦是发展畜牧生产的重要科学保证。研究畜牧与气象的目的是为了牲畜能避免大气环境对机体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大气有利的气象条件,减少气象灾害,改善畜禽小气候环境,以增强牲畜体质、预防畜禽疾病、提高生产性能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国外一些在农业生产中畜牧业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等,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对畜牧气象工作都很重视,并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我国的畜牧气象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停顿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恢复,发展至今仍然比较缓慢。尤其是在新时期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畜牧气象的研究。
1畜牧气象发展概况
近百年来,国内外在畜牧与气象方面作了不少研究,确立了一些法则,如论述动物毛色与环境气候关系的格罗杰(Gloger)法则(1833年);论述动物体型与气候关系的白格曼(BergMann)法则(1847年);论述动物表皮绝热层与气候关系的威尔逊(Wilson)法则(1854年);论述环境气温变化如何影响动物体内变化的白纳德(Bernard)法则(1876年)。近年来,英国孟代思(J•LMonteth)研究羊的热量平衡。日本的中川行夫、堂腰纯,研究乳牛生理与气象环境的关系和畜舍小气候。美国通过杂交培育出含有较多瘤牛血液能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炎热气候、产肉性能好的婆罗门和圣格鲁迪肉牛品种。澳大利亚采用巴基斯坦的沙希华牛与娟姗奶牛杂交,育成适应热带气候条件的澳大利亚乳用瘤牛。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委员会,曾召开气象学术会议,并就畜牧气象研究成果出版了专辑:①《动物环境中的气象观测》技术报告107期(1970年);②《天气与动物病害》技术报告113期(1970年);③《畜舍的环境问题》技术报告122期(1972年);④《天气与动物寄生虫病害》技术报告159期(1978年)。英国农业气象专家史密斯,撰有《畜牧农业气象方法》。前苏联出版了《农业气象学与草地放牧业》专著,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60~70年代放牧农业气象研究成果。我国畜牧气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0年5月在内蒙古召开了中国畜牧气象会议,并成立了内蒙古畜牧气象研究所。1965年在全国畜牧工作会议上,根据北京农业大学汤逸人教授建议,在气象条件适宜新疆细毛羊生长的伊犁和博尔塔地区建设“伊—博地区百万细毛羊样板”,到1973年该样板区的细毛羊已接近200万头,每只羊剪毛量比当地杂交种羊提高2倍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畜牧气象研究更加普遍深入,利用气候资源防御畜牧气象灾害、人工调节小气候条件等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层出不穷。
198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畜牧气象研究情况,编写了《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全国首次畜牧气象座谈会”,会上讨论了畜牧生产与气象方面的有关问题。1997年内蒙古制定了地方标准《畜牧气象灾害标准》(DB15/T255-1997),标准规定了旱灾、黑灾、白灾、沙尘暴灾4种主要畜牧气象灾害的成灾条件、评定灾害的指标体系及其确定方法,以及灾害等级的划分和灾情测报评估程序等。2008年第21届世界草地与第8届草原大会在内蒙古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国际两大全球性草业学术组织首次联合召开的大会,会议代表就“草地资源与生态、草地生产系统、草地经济与政策”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其中,草地生态资源评价与监测方法、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地及草原的影响等多个专题与气象部门如何做好草地生态气象研究和服务工作都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