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气象学发展漫谈
2畜牧气象的研究动态与研究特点
畜牧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气象条件对畜禽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储藏、运输、保鲜的影响等。畜牧气象的研究还可为制定畜牧气候区划提供依据。
2.1育种与气象畜禽数量性状的表现型值是由基因值和环境效应决定的。畜禽良种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而形成的,也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气候条件下才能发挥其良种优势。
2.2引种与气象从不同地区引进优良的畜禽、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时,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分析原产地与引入地区的主要环境气候差异。如用月平均气温为纵轴,月平均相对湿度为横轴,将各点连接绘制成气候图的方法,定量比较主要气象要素的异同,来决定可否引进。引种时,要选用适应性强、可塑性较大的幼畜,通过相似气候的风土驯化,相应季节的气候调节或人工气候室训练,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引种成功率。据此原理,我国北部地区,可从加拿大、美国西北部、前苏联的亚洲部分和日本的北海道等地区引种成功率较高。温带地区的畜禽引入较寒冷地区,宜在夏季进行;寒冷地区的畜禽引入温暖地区,则应在冬季进行,使其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气候条件的过程。牧草引种也要特别注意越冬和越夏问题。
2.3饲料牧草与气象牧草和饲料作物的分布、生长状况、产量高低、质量优劣及载畜量多少,均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草原类型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我国总的趋势是由东部的森林草原、湿润草原逐渐向西过渡到干旱草原和荒漠、半荒漠草原。东北、西北地区枯草期达7个月左右,长于青草期。牧草与气象学关系的观察比较系统化,牧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需要温度、水分和光照等气象因子。其中,除了研究牧草生育的适宜温度外,还研究低温对牧草的冻害。草原的青草期长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时,牧草就会返青生长;≥0℃的积温达140~150℃,是羊、马饱青期的温度指标;≥0℃的积温达370~380℃,是牛饱青期的温度指标;当温度降到0℃或0℃以下时,绝大多数牧草枯黄。降水对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和牲畜供水有利。冬季积雪覆盖可提高地温,防止牧草受冻。天然草原的产量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同一地区干旱年与雨水丰沛年产草量有显著差异。此外,牧草产量还随季节而变化,秋季牧草产量达到高峰,夏、冬、春3季分别为秋季产草量的80%~90%、45%~55%和40%~45%左右,因此,放牧牲畜的膘情有“夏壮、秋膘、冬瘦、春死”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人们采用提前产羔,变春羔为冬羔或早春羔,加速肥育,冬前屠宰或到农区避冬。此外,加强草原建设,采取人工播种、水灌、施肥、轮牧等措施,逐渐把天然牧草改造为人工牧草。日本熊代昌雄研究了9种禾本科和5种豆科牧草不同器官(根、茎、枝、叶)的抗冻性。目前,牧草与气象条件的研究,已深入到牧草的生理、生态方面。前苏联的研究人员用苜蓿田的小气候条件来指导人工灌溉。欧美一些国家用人工气候室模拟进行畜禽生态研究,利用卫星监测作为草原产草量、载畜量、土壤墒情以及积雪情况的预报。
2.4畜禽疾病与气象20世纪中期对畜禽疫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世界气象组织的技术报告第113和第159期综述了有关研究成果。畜禽病害起因较多,有的可能是由风传播的,有的可能是寄生真菌引起的,也有的可能由于环境条件或营养不良造成的,其中气象要素占较大比重。例如1968—1969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曾发生一起动物重大疫病大流行。Smith等人详细调查和对其早期流行情况逐时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次疫病的流行竟有90%的情况是由气象原因造成的。当知晓仅一个病毒活动时,则后2周的传播方向基本上局限在下雨期间地面300m层中风向所及范围,空中传播最大距离约30km,雨水可使空中的大量病毒沉落在没有被污染的草上或贮存的饲料上。Smith的考证研究证明,鸡瘟、猪瘟、牲畜流感也是依靠风传播的。羊面湿疹是一种真菌病,当空气湿度很大,气温为21~27℃时,对孢子发育最为有利,该病的发生与牧草中的真菌有明显线性关系。畜禽的其他疾病也受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当环境条件变化超越了牲畜的生理反应范围时,就呈现病理反应,引起诱发性疾病。冬春冷空气活动频繁,容易诱发猪感冒、肠胃病和仔猪白痢。鸡、兔在温暖潮湿的梅雨季节,易发生球虫病。中暑、感冒、冻伤、蹄病、眼病、呼吸道病、皮肤病等,则往往直接或间接地由气象因素的剧变引起的。在畜禽放牧时,注意舍内外温度的逐渐平衡,就能预防或减轻感冒的发生。因此,改善与控制畜禽生活的小气候条件,加强春秋季节动物疫病防治,创造有利于畜禽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疫病发生的环境,做到“防重于治”是极为重要的。
2.5畜禽生态饲养管理与气象家畜生态学是研究家畜及其形状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气象条件是畜禽、牧草与饲料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因此,研究家畜生态气候对于育种引种、畜牧业生产区域化、发扬优势、趋利避害和减少畜牧业生产的盲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放牧的牲畜,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放牧方法,“夏放河、冬放坡”、“夏天放两头(早出早归、晚出晚归)”、“冬天放中间(晚出早归)”等都是一些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古代上医治未病,就有以预防为主的理论,“四时调理”、“冬暖、夏凉、春牧、秋厩”、“节萏食、知劳役,使寒、暑无侵”的记载。为了改善环境条件,减轻灾害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金仰高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畜菜共生棚的研究,畜菜共生棚白天利用畜禽呼出的CO2增强蔬菜的光合作用,夜间利用畜禽释放的热量提高棚内温度,使畜菜互为利用,相得益彰,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2.6畜产品的贮运保鲜气象条件的研究畜产品的贮运保鲜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种蛋保存的适宜温度为8~15℃,超过或者低于这个温度,可使坏蛋率提升、孵化率降低、强雏少。填鸭、生猪等运输,与气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夏季适宜早晚天气凉爽时运输,要降低运输密度,注意通风降温,防止闷热中暑,有太阳时加强遮荫;冬季宜在白天运输,注意防风保温。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与商务部合作,对分割肉生产中酸化过程与温度关系以及分割肉预冷库温度概况进行了研究。为了保证分割肉的品质,商务部部颁标准要求,分割肉在预冷库中应降温到4℃,在急冻库中应降到-27℃。为了达到上述肉温标准,需要一定的冷库温度和冷却时间,这与进库肉温高低和进肉量有关。在正常的制冷情况下,分割肉在预冷库内应至少存放4h以上,按库内温度的水平分布状态合理安排各类分割肉的摆放位置。加强制冷管理,限制进库肉量,延长冷冻时间,以保证出库肉温达到部颁要求。夏季也是鲜牛奶运输贮存的不利季节,温度、时间掌握__不好就会使牛奶变酸变坏。2008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的第十八条规定了生鲜乳应当冷藏,超过2h未冷藏的生鲜乳不得销售。第二十五条规定贮存生鲜乳的容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在挤奶后2h内应当降温至0~4℃。从中可以看出,条例对生鲜牛奶的冷藏和贮存温度作了严格规定,以确保生鲜奶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