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畜牧产业现状分析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陇山西麓,属黄河中游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311.81km2,辖2镇,17269个行政,1294个村民小组,30万人。境内平均海拔2011m,年均气温7e,是全省典型的高寒阴湿山区和全国有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县之一。县内林草丰茂,四季分明,有森林2.53万hm2,天然草场3.70万hm2,其中草甸草原1.25万hm2,林间草地和宜牧草地1.33万hm2。历史上曾有过草肥牛壮和马强的时期,秦非子在此牧过军马。县内有驰名全国的五大皮毛集散地之一:龙山皮毛市场。 这里的回汉人民自古就有养牛、养羊和从事皮毛贩运、畜产品加工的传统习惯,加之丰富的牧草资源、高寒阴湿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独特传统优势的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
1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张家川畜牧业生产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立足资源优势,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把畜牧业作为振兴张家川民族经济的突破口来抓,确立了“畜牧强县”的指导思想,按照“东牛西羊、东繁西育、城郊禽蛋奶”的总体发展思路,使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分散型向规模基地型,家庭副业型向主导产业化,粗放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方向的转变。畜牧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全县畜禽饲养量132.74万头(只),其中牛11.05万头,羊10.61万只,猪5.06万头,鸡102.7万只,兔1.32万只。牛、羊饲养量占全天水市的三分之二以上;年出栏牛4.48万头,羊512万只,猪2.25万头,鸡67.99万只,兔0.76万只;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687,t鲜蛋4786,t鲜奶166.6,t羊毛206.4;t牧业总产值达到1417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6%,人均牧业纯收入45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460元的31.03%,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目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已成为融养殖、皮毛集散、贩运、加工于一体的商品畜牧产业大县,畜牧业亦成为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最有潜力、最有希望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2存在的问题
张家川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
1)“龙头型”畜牧业还没有形成整体链条,龙头企业与销售基地、基地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较好的协作关系。龙头企业只在市场上收购农产品和畜产品,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条,承受市场风浪的能力较弱。
2)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往往受到资金的制约,虽然总体上每年有扶持力度,但涉及全县30万农民,僧多粥少,资金成为农民加大养殖规模,提高效益的主要障碍。
3)管理粗放,饲养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规模集约养殖早已起步并迅猛发展的背后,还存在沿用传统、落后饲养方式的问题,畜牧业“四低一长”(单产低、饲料报酬低、出栏率低、商品率低、饲养周期长)的落后局面仍未有根本性的改善。大多数养殖户仍然受传统经济意识束缚,加之文化素质低,商品意识淡薄,给科技的普及推广带来了较大困难,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缓慢。这一状况严重制约着养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产品加工增值薄弱,畜产品精深加工与形成产业化要求相距甚远,精深加工产品少,规模效益还没有形成。只能是小打小闹。龙头产品缺乏,原材料卖出使畜产品高附加值体现不出来,牧业加工增值长链条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4)资源利用率低。全县虽然有3.70万hm2广阔的天然草地资源,但由于长期忽视可利用天然草场的管护、改良和建设,加之一些地方破坏性开发、乱垦乱挖草场、乱采野药,遭成毒杂草丛生,致使草场退化沙化,产草量降低。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足50%,加之传统观念及经费制约,放缓了大家畜和羊只的品种改良力度,导致草食畜品种退化,生产能力下降。
5)市场牵动力不足,流通不畅,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牧产品目前还处于初级市场阶段,主要靠农民拿到集市成交或个体营销户走县、乡、村等串户收购运销。市场之间没有建立业务联系及信息沟通,形不成规模较大的交易批发市场。因而市场牵动力不强,流通渠道不畅,“卖难买难”现象时有发生。
3对策与措施
1)彻底转变观念,破除满足现状和单纯追求产品数量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加工服务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养殖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牧联营体。以规模养殖大户和草食畜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从现有基础整顿完善提高入手,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头数、不注重给农牧民带来实际效益的现象;要将产品质量升级的力足点放在增加经济效益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增农牧民收入;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天然草原上的草食畜产业品牌,走出一条高效生态现代牧业之路。
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畜牧业科技推广仍要以良种、良科、良舍、良法、良医等“五良”技术的配套应用;推广青贮氨化饲料、暖棚养畜、配合饲料饲喂,以提高饲草利用率;大力防治牛羊寄生虫病,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力度及人工种草技术;积极引进新品种,坚持搞好品种改良,引进新技术,提高家畜品质和个体生育能力,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搞好这一切需要县级畜牧部门通过加大畜牧科技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畜牧科技素质,并要稳定畜牧科技推广队伍,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带头人;并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走进生产的主战场,分村分户、分项目实施、承包、租赁、帮办、领办或采用技术入股的办法参与畜牧项目。同时要积极引进科技人才(畜牧人才网),畜牧部门还要有重点扶持,先建一批科技养殖示范专业乡或村,要求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走高效生态之路。抓重点发展,树立样板,形成基地,建成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发挥示范效应,以辐射周围地区,带动全盘。同时要围绕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加工业,带动饲草饲料业、毛纺、皮革、肉类加工业、乳制品、绿色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市场,拓宽流通渠道。
3)要围绕养殖基地,建设一批畜产品专业市场,逐步实现一个拳头产品拥有一个专业市场的目标。建成牲畜综合贸易和城郊畜产品初级市场,大力发展以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服务的各种流通组织和外埠窗口,不断拓宽专业化流通载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搞好养殖产品的流通组织扶持、鼓励个体贩运队伍积极闯市场,开拓与占领外埠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同时可指导龙头企业到市场、基地、农户搞订单畜产品,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之间的纽带联系。龙头企业是带动基地建设和千家万户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结合自治县实际,对现有的加工、流通、服务企业要通过加大投入、招商引资等方式打破行业界限,实行国有、集体、村办、个体、联户多轮驱动,内外嫁接,靠利益机制改造、提高和联合,使之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尽快成为龙头。
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要加强宣传,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消费,促活畜产品市场,加快畜产品的流通。依据《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动物防疫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坚决禁止乱开荒、挖野草药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建立动物防疫、检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严防疫病传播,坚持淘汰不合格种畜。提高家畜良种化程度,防止盲目扩大畜群数量,尽量做到以草定畜,减轻草场压力,防止草场退化、沙化以利于草场资源的休养生息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借西部大开发之机,加快农牧产业化建设步伐,把草场建设、退耕还草、发展农牧产业同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农牧结合起来,走高效生态农牧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