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西安市临潼区任留奶牛养殖示范小区,一处牛场空荡荡没有一头奶牛,而一个月前这里有近80头牛,奶农因为不赚钱就全卖了 记者 董国梁 摄
奶农反映:国家扶持政策执行中“打折”
作为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奶牛养殖业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很多扶持政策也让不少奶农尝到了甜头。但在近日的采访中,一些奶农告诉记者,因为人为因素,很多扶持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国家政策规定养一头牛给补贴一部分费用,但实际上能拿到这笔钱的养殖户非常少。”不少奶农诉苦说,要么是迟迟拿不到补贴款,要么拿到奶农手里的都比规定的额度少。
而在一些地方,政策的不稳定性也让养殖户心里没底。“这个领导说要大力扶持奶牛产业,给政策、给资金,大家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换了个领导,又说要搞别的产业,政策、资金又没了,大家就被泼了冷水。”一位养殖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政策变动太大,让大家心里没底,时间长了就不敢轻易涉足这个行业。
贷款难根源在于奶牛无法抵押
养殖奶牛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很多奶农当初都是靠贷款发展起来的。但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刚开始时有政策性贷款,但现在整个行业都不景气,贷款很难办了,要贷款就要抵押,但因为奶牛没有保险无法抵押。”大荔县韦林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党玉杰告诉记者,养牛场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抵押;奶牛也因为没有上保险不能抵押,所以没法贷款。
党玉杰建议,如果国家能推动保险公司给奶牛上保险,那么很多养殖场就可以抵押贷款了,这是解决目前养殖场困境的一个好办法。
奶农大量杀牛 消费者将为奶制品涨价买单
“奶农杀牛的长期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西安市奶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认为,短期来看,企业压低收购价能够节省成本,但是随着奶农杀牛现象的蔓延,奶源势必会越来越少,而供需关系变化必然要体现在价格上。企业为了争夺奶源,势必会提高收购价,而这部分成本肯定会被转移到最终的消费市场上,后果便是奶制品涨价。“个别企业已开始采取‘瘦身战术’,比如原来一袋奶220毫升,现在可能变成了200毫升,但零售价不变。”王伟民说,这其实就是变相涨价。但如果终端产品不涨价,源头产品也就无法上调。
“谁现在和我提起养牛,我就上火。”陈会云(化名)大声说完这句话,猛地嘬了一口烟,然后将烟头狠狠地掐灭在烟灰缸里。
这是7月12日的上午,天气有些闷热。陈会云坐在办公室里,情绪有些低沉。他不停地闷着头抽烟,偶尔隔着门帘瞥一眼办公楼对面一片空空如也的牛圈,眼睛里是谁都看得出的无奈。“一个月前这个圈里还有七八十头牛呢,现在全卖光了。”
这里是他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奶牛养殖场。自七八年前建起这家养牛场后,他的心情从来没有现在这般糟糕。“好多人都不养奶牛了,赔不起啊。要么赔钱养,要么就杀掉卖肉。”
陈会云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因为企业压低奶价,奶牛饲养成本上涨等种种原因,在我省关中一些地方,不少奶农已经无以为继,要么将牛卖给养殖场,要么直接卖给屠宰场杀掉卖肉。
杀牛成普遍现象 曾有养牛者不堪巨债自杀
“不少人因为养牛而倾家荡产,还有自杀的。”陈会云向记者讲了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有个老板接手了别人的牛场后,自己又投入几十万元进行设备改善,“没想到今年很多奶农都不养牛了,牛场建起来了,却没牛可养。”巨额负债让其不堪重负,最后选择了喝农药自杀,幸亏被人发现得早抢救了过来。
这个极端的个例令人心酸,养牛户的困境可见一斑。“我养了5年牛,最多时有50多头,现在只剩下了20头。”咸阳的养牛户陈富礼告诉记者,他5年里共赔了三四十万。”说起奶牛,他就忍不住伤心,“奶牛就是奶农的命根子,不少人杀牛时,都是硬着心肠、含着眼泪去干的,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这一步啊?”
陈会云也是直摇头。去年,在他的养殖场寄养奶牛的奶农还有七八家,每家最少的有四五十头,最多的将近百头,“现在就剩一家了,只有40头牛。”
据他介绍,因为生意不景气,一些养殖场都倒闭关门了。其中不少牛被直接卖给了屠宰场。“不少牛贩子经常来这里收牛,一个牛贩子一年基本能杀1000头牛。”他说。
像陈会云一样,不少奶牛养殖场的规模都在萎缩。“我这个场子规模比以前小了20%左右。”大荔县韦林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党玉杰告诉记者,现在杀牛的奶农确实比较多,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牛稍微有点病就杀,看病要花钱,成本就高了,还不如杀掉卖肉。”“效益不好,养奶牛不如养肉牛。”据他介绍,很多奶农都在观望,实力较强的转而养小牛(刚出生的小母牛),还有的开始养羊。
“现在好多村子都没有养牛的了,都空了。”西安经开区兄弟良种奶牛购销处负责人何贵学从事奶牛交易已经10年了,他经常从咸阳地区几个县的农村收购奶牛,然后再销售到全国各地。“现在收牛比以前难多了,养的人越来越少了。”他告诉记者,“几天前一个农村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村子里的奶牛减少了4/5。”
“很多养不下去的奶农就把牛卖给我们。我们能养的就养,不能养的就直接杀掉。”据他介绍,一年仅从他这里送到屠宰场的奶牛就有2000头左右。“屠宰场的生意也不好做了。”咸阳一家屠宰场的负责人刘安告诉记者,以前奶牛有病了,奶农还舍得花钱给看病,看好后继续产奶。现在干脆不花这冤枉钱,有病不给看,直接送到屠宰场。但因为养牛的人少了,送到屠宰场的牛自然也比以前大幅度减少。“以前一个月能杀一二百头奶牛,现在也就几十头。”他叹着气说。
西安市奶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介绍说,我省一些县上半年杀牛数量达到了10%。“杀牛现象目前比较普遍,大家也见怪不怪了。”
企业联手压价 奶农生存空间被压缩
“奶农杀牛和乳品企业压低牛奶收购价有很大关系。”王伟民告诉记者。
据报道,2008年我省共有乳制品企业95家,日处理鲜奶9250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按照国家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进行清理整顿,有17家企业被责令关停,每天淘汰产能1050吨。2010年12月底,全省10个市区共有乳品企业78家,日处理鲜奶降到8200吨。今年初,我省整顿乳制品企业,再次关闭数十家企业。截至3月底,我省有41家乳企通过重新核查。
“企业少了很多,但奶源并没有减少多少。这样一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供过于求,于是一些企业开始联手压价。”王伟民说。
“养殖场产奶量不同,收购价也不同。产量大的价格相对高些,产量小的就低些。”党玉杰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收购价是每公斤3.6元,今年降到了3.3元,其中0.5元给奶站提成,到奶户手里就剩下2.8元,“如果饲养得好,一头牛一年产奶6~7吨,挤奶收入接近2万元,但刨除成本后,一头牛一年也就2000多元的纯利,就这还不算养牛户的人工投入。真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多。”他说。
而陈会云的养殖场交奶的价格也一样,“我这个养殖场小区每天产奶3吨多,仅奶价降低,每天大概就损失1800块钱左右。”他说,“现在企业对收奶的标准要求很高。奶要是不达标,企业要扣钱的。仅菌落总数这一项不达标,每个月就要扣四五千元。”
“奶农现在完全处于劣势。”陈富礼也是感慨万分,“养得好的还能有一点薄利,养得不好的就亏得多了。很多奶农得不偿失,干脆就不养了。”
卖牛肉比养牛多赚1000元 奶农转“养”为“杀”
一方面是企业压低牛奶收购价,另一方面是养牛成本的不断提高。两头挤压,使得奶农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饲料是最大的成本,玉米去年八九毛钱一斤,现在涨到了一块一。一头牛一天的饲料大概40-50块钱。”陈会云告诉记者。
党玉杰也掰着指头算了笔账:一袋饲料现在已经从84元涨到96元,一头牛4天吃一袋,一年下来大概要80袋,养牛仅这笔投入大概就要比过去多1000元。“一头牛一次性要储存3000元左右的饲草,100多头牛就要一次性花40万元左右,一般人根本投资不起。”他说。如果饲养条件、技术过硬,一头牛可以养5-8年,但现在很多人其实达不到这个条件。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附近一个奶站有几个南方人养了15头牛,但其中就有7头因无法产奶被淘汰,仅剩下8头牛,“这么养下去不亏才怪呢。”
成本上涨,进一步压缩了奶农的盈利空间。“买一头牛犊大概三四千元,每天饲养成本按40元算,一年下来就是一万四五,这两项加起来,成本大概是一万八九。”陈富礼告诉记者,“一头牛平均一年能挤奶6吨左右,按到奶农手里的收购价每公斤两块八计算,大概能收入2万左右,减去成本,一头牛每年也就能挣一两千元。”“这还算是养得好的。”陈会云说,如果养得不好,牛生病了不但要花钱,而且影响产奶量,这样算下来,想不亏损都难。“越是亏损,奶农越不敢投入,牛有病了不给看,饲料不敢喂太好的,价格太高,越是这样,产奶量就越低,亏损就越大。简直成了恶性循环。”王伟民说。
越养越亏,于是很多奶农选择了把奶牛当肉牛卖给屠宰场。“现在一头成年牛市场售价大概是9000-10000元,挤一年奶,好的能纯收入2000元。要是卖给屠宰场,如果一头牛体重500公斤,按市场收购价每公斤25元计算,能卖12500元,能挣3000元左右。你说说,哪个划算?”陈会云反问记者,“照这么下去,谁还养奶牛?”“套牢了,这辈子的积蓄全砸进去了。”陈会云哀叹一声,“要不是因为这些固定资产投入了几百万,我早转行不干了。”
何贵学曾在一家国营养殖场工作过几十年,对这个行业的现状深有体会。“都说这是个好行业、朝阳产业,但只怕很多奶农都等不到黎明了。”他脸色凝重,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