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在棉花领域研发应用的二十年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主要涉及3个方面:(1)转基因植物本身可能演变为农田杂草。植物在获得某种特定基因(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抗逆等),可能会增强其生存竞争性,在生长势、越冬性、耐受性、种子产量等方面强于非转基因植物。若被推广种植,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特别大。因其具有野生植物没有的各种抗性,将会迅速地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进而演变成农田杂草。(2)基因漂流影响其他物种。在自然条件下,栽培作物和栽培作物之间、栽培作物与其近缘野生种之间、栽培作物和杂草之间都可能存在种间基因漂流能力。因此,转基因植物中的一些抗除草剂、杀虫剂和病毒的抗性基因就有可能通过花粉杂交等途径向其同种或近缘野生种转移,从而产生出一些可抗除草剂、杀虫剂和病毒的“超级杂草”,造成不可估量的农业损失和生态灾难。(3)影响生物的多样性。植物在引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大量的转基因植物进入自然生态系统中,可能会淘汰原来栖息地上的物种及其他遗传资源,加剧品种的单一化,造成生物数量剧减,甚至会使原有物种灭绝。如转入BT杀虫基因的抗虫棉,其目标昆虫是棉铃虫和红铃虫等植物害虫,如大面积和长期种植抗虫棉,昆虫有可能对抗虫棉产生适应性或抗性,这会影响抗虫棉的应用和BT农药制剂的防虫效果。因此,在抗虫棉推广时一般要求种植一定比例的非抗虫棉,以延缓昆虫产生抗性。(4)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所用的许多基因是与抗虫或抗病有关的,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生物。其插入的抗虫或抗真菌的基因可能对其他非目标生物起作用,从而杀死了环境中有益的昆虫和真菌。美国康奈尔大学Losey等发现,转基因Bt玉米花粉能导致非目标害虫黑麦金斑蝶(DanausplexippusL.)幼虫死亡。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修饰食品,即用转基因生物制造或产生的食品。进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时,应从宿主、载体、插入基因、重组DNA、基因表达产物及其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等方面来考虑。评价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包括供体与受体生物的食用安全情况、基因操作、引入或修饰性状和特性的叙述、实际插入或删除序列的资料、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及其安全性、载体中插入区域各片段的资料、转基因方法、插入序列表达的资料等;第二部分是营养学评价:包括主要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毒理学评价: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第四部分是过敏性评价,主要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过敏源评价决策树依次评价,禁止转入已知过敏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西省运城棉花研究所、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多家育种单位合作,将构建成功的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经过后代分子鉴定、室内生测后,育成了一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为以后国内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特异的种质资源,也为国内抗虫棉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动力。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农业部陆续出台了多个条例、办法和公告,来规范转基因抗虫棉的田间释放和产业化。
自1996年开始转基因抗虫棉安全性评价申报以来,至2013年共计申报并通过生产应用的安全性评价2016份,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安全性评价内容的完善、管理规范化,从2004年农业部简化了转基因抗虫棉安全评价的申报程序以后,获得的安全证书的数量急剧上升,基本上每年审批的证书数量都在150份以上(图1)。
拥有中国基因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安全性评价共计1955份,其中,转Cry1Ab/cry1Ac棉花1391份,占总安全性评价2016份的69.00%,转Cry1Ab/cry1Ac+CpTI棉花553份,占27.40%,转Cry1Ac+API棉花11份,占0.55%;美国孟山都公司申请并通过转cry1Ac抗虫棉安全评价61份,占3.05%。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