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委员青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央视“名嘴”朱军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大学生当淘粪工”时,笑着回答道:“我为他们鼓掌!”朱军这一笑、一鼓掌,态度非常明确。但这一举动遭到网友的反对,一家网站还为此开设专题进行调查。投票结果显示,反对大学生当淘粪工的占绝大多数。
是的,从所占比例来看,淘粪工在大学毕业生中只占少数——五个大学毕业生当淘粪工,相对于去年全国610万大学毕业生来讲,那只是百万分之一,这还只是以一年的大学毕业生数作为分母。然而为什么这“少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生存状态,却令人揪心?
有人说,这或许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与10年前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猛增了2500万,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时代的天之骄子,这么多的大学生到社会各个行业去,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用意所在——通过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各行业,提高各行业的发展水平,由此提升整体社会文明。
问题显然不在于大学生到各行各业去施展才华,而在于在各行各业,大学生能否真正促进行业的提升,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尊严。换句话说,如果大学生去淘粪,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环卫行业的技术革新联系在一起,那么,他们的价值可以在这一行业得到体现;而如果他们始终只能与小学毕业生一样,一根扁担两个粪桶,而不能通过自己所学,改造淘粪技术,则可能是高等教育回报率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受挫和行业没有合理使用人才的“多输”。在韩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高,很多出租车司机都是大学毕业生,但大学毕业生干出租就不一样,可以会多国语言,可以兼做国际导游。
现实似乎并不乐观。从媒体的报道看,这几个大学生淘粪工,挑着粪桶走街串巷,很是刺激大家的眼球。如果看着照片,还告诉大家,他们会改变这个行业的局面,多少缺乏说服力——当然,他们未来可能改变,只是大家还没看到——对于大学生的这种工作状态。
淘粪工确实反映出大学教育的回报率降低,但是,与高等教育回报率密切相关的因素,还有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发展。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迅速贬值,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或者说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很大关系。统计资料显示,我国GDP中,服务业的比重只占40%,而大家知道,服务业是容纳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产业,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美国现代服务业产值已占到GDP的74%,创造了80%的就业机会。这就是我国大学生比例不高,但难找到合适工作,政府号召大学生去农村(第一产业)、去中小企业(第二产业)就业的根本原因。但怎么号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实难给大学毕业生那么多用武之地。
是减少大学生培养规模,还是调整产业结构,这就是面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未来10年,新增大学生人口将比现在翻一番,大学学历人口到2020年将达2亿。
这新增的近1亿大学生,到哪里去就业,等待退休人员腾出岗位?等待政府创造村官、特岗教师岗位、社工岗位?还是靠学生自己创业来解决?这些似乎都是杯水车薪、远水难解近渴。真正管用的途径,只有一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包括改造传统产业、行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这其实才是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回报率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熊丙奇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京华网(www.jing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