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研究生报名工作已于日前正式启动,不少准备参加明年考试的学子们早已进入了紧张的备考中。专家预测,在就业压力、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下,明年考研人数仍将维持继续增长势头。在竞争激烈的考研战场上,如何选择适合的专业实现顺利转型,成为考生们最关心的问题。
■现象
考研热持续升温
周末的大学自习室和图书馆里,到处都是埋头苦读的同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考研族”。北京建工学院的大四学生李文本科学的是工程造价,为了报考他喜欢的某大学外语专业,他从去年暑假起就开始了复习准备。
“当时家里人说学工程有前程,可是我真的完全不感兴趣,学了三年,工程图纸都看不大懂!”李文从小对英语感兴趣,于是大三期末考试一结束,他就把所有的工程专业书籍束之高阁,备齐全套外语复习资料,一头扎了进去。像李文这样,本科所学专业完全不是自己所想涉足的领域,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跨专业考研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跨专业考研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李文现在一天学习12个小时,比高三还刻苦。
更多的考生选择考研的最直接原因是“就业压力太大”。上周六,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某考研机构举办的周末培训班上,可容纳800人的学校礼堂挤入了近千名前来听课的学生。人大法学院的孟尧就是其中之一,为准备考研,她已经上了不少辅导课了。
“虽然学校和专业都还不错,但金融危机以来,本科生找工作的压力特别明显。现在学法律的学生到处都是,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还是有优势些。”谈起自己选择考研的原因,孟尧有些无奈。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发现,和孟尧有同样想法的学生很多。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有两三年时间,如果在这个时候读研,刚好可以规避就业风险,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
专家预测,2010年的研究生报考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考研报考人数会适度增加,估计会达到140万左右,而2009年的报考人数是124.6万。二是考研人群趋于理性,大部分考生都结合实际,在就业和考研的权衡中做出选择,随大流盲目考研的人群比例将不足总考生的5%。
■分析
考研存在四误区
并非所有决定考研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清晰的判断和认识。海天考研首席全程策划专家甘源介绍,从目前来看,选择考研的学生出现的误区比较多,比较典型的大概有四类:
1.专业选择过于理想化,没有结合实际分析。
不同的专业考试科目是不一样的,例如文科跨工科,考试科目涉及数学,跨考难度大。考生如果没有从备考难易程度的方面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就有可能陷入理想化的空想之中。
2.喜欢单纯从专业名称的字面进行狭义理解。
考生对专业的职业去向并没有研究,导致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热得很不正常,也导致了不少“伪兴趣”的产生。对此,建议考生要从专业的对口率、硕士培养模式、行业去向、招聘单位性质、基本薪资状况、岗位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3.片面追逐热门,扎堆现象严重。
很多考生把报“热门专业”理解成“好专业”,中国十大考研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占到报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甘源分析,是否属于“热门”的标准,是以报考人数作为依据,与专业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同时,部分媒体或职业规划专家在做预测时,也侧重某些专业未来二十年的职业前景和发展潜力,没有考虑目前专业的配套教学力量及行业发展水平,如生物、环境被评价成热门,也给考生造成了很大误解。甘源认为,专业好不好的标准,应是是否适合考生的职业规划和考取的可能性。
4.过于强调专业的对口,完全以本科专业为依据选专业。
在中国很多专业是不对口的,但不对口并不意味着发展受限,如文史哲法管理等学科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看重的是思维水平,并且,硕士专业和本科专业不可能一一对应,如技术性专业在硕士阶段会分得更细,而职业性专业,考生在报考时则需要拓宽思路,结合兴趣及职业规划在更宽的学科领域里选择,不能拿着本科专业按图索骥,否则会出现偏差。
■支招
专业选择应考虑职业取向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考研是二次革命,是修正未来发展路径的好机会。目前,很多考生在选择研究生报考专业时,都会考虑到该专业今后发展前景。据统计,为了有更好的职业前景而选择考研的学生占到60%以上。
甘源表示,考生在专业选择上表现出的理性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于这种学生,要提醒的是,不能单纯地从“研究生”三个字的字面去理解,研究生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单纯地走“研究”的路线,不同专业的考研应该有不同的职业目标和价值取向。
如“理工农医”等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要走“研究”路线,亦即考生要清楚这类专业的读研的目的是深化专业水平,让自己成为行业专家和研究型人才。“教育学、法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则一定强调读研的实践性,要走“职业”路线,即读研的目的是提高就业层次,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史哲”等专业的路线比较复合,既有可能是为了研究,也有可能是为了职业,或者规避本科的就业风险,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要着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报考时尽量选择名牌院校或者综合类大学,读研的目的是提高个人品牌价值。
简单点讲,以职业规划为前提选择考研的专业是理性并且科学的,要么因为读研而“学术”,要么因读研而“职业”。
专业报考忌盲目“追热”
尽管每年考研的专业排位都会有所变化,但近五年前十名的专业基本都包括工商管理(MBA)、法律硕士、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企业管理、英语语言文学、通信工程等专业。
对于这些热门专业的如何报考,甘源建议考生,不能因为它们是热门就选择,必须看读研的价值取向是什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报考前十名的专业,其报考院校又是名校并且高校在这些专业的学科实力上又很突出,难度将是极大的,其录取分数、报录比例等都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如人大的法律硕士和企业管理;复旦、北大的金融学;厦门大学的会计学;北航、清华的计算机等。
另外,如果报考的专业偏重专业本身的技术含量,就尽量报考专业类院校,重点考察该校某专业的学科实力;如果是偏实践的文科专业或者文史类专业,则重点选择报考综合类大学,就不用过于倚重某校某专业的学科实力。也就是说,在专业和院校的搭配上要有所取舍,着重考虑其中一个指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考研成功率,选择投入产出比最高、风险最合理的方案。当然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报考名牌院校的强势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