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职场资讯 >> 人在职场 >> 正文

杜拉拉:从“完全职场”到“非常时尚”

2011-5-14 21世纪网

“职场”无疑是小说《杜拉拉》的最大噱头,而“时尚”则是电影版《杜拉拉》的最大看点。对于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的导演徐静蕾而言,33位广告商的倾力加盟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而对于观众而言,清点电影中众多知名品牌的LOGO也不失为一种乐事。

淡化职场,选择爱情

和同名小说相比,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显然无意在“典型的中产阶级奋斗史”上多做文章。杜拉拉的职场心机,她的那些关于“和上司保持一致”、“职场天条:慎用mail”的谆谆教诲,中国职场人早已耳熟能详。而那个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倔驴一般不屈不挠的杜拉拉也俨然成为了一位“职场超级女英雄”。

对于徐静蕾而言,复述一个她所不熟悉的职场神话,即使再动听,也不免生硬,或许,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戏是戏,生活是生活。我不是杜拉拉,也不可能成为她”。于是,聪明的老徐选择淡化职场,从时尚的角度突围而出。老徐选择了爱情,选择了在时尚的背景下涂抹一个三十岁“轻熟女”的情感成长史。于是,小说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爱情故事成了电影的主线。杜拉拉和王伟的爱恋,和所有的办公室恋情相似:萌发于公司年会上热情激荡的“一夜情”,升温于办公室格子间繁缛的日常工作,挫败于职场还是爱情的两难抉择。不同的是,老徐终究不能免俗的为这段一边痛苦,一边温存的职场爱情续上一个旧地重游、“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这个结局或许老套,或许不着边际,但是,恰恰是这个老套、不着边际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熟悉的“完全职场”的杜拉拉打上了一层“非常时尚”的亮色。

从小说的“完全职场”到电影的“非常时尚”,两个杜拉拉时隔三年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的追捧,并非因为这个“职场升职、爱情如意”的故事多么引人入胜,或者杜拉拉的个性如何另类出众——它所叙写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成功史与成长史,而恰恰是杜拉拉的普通和成功,让她具有了为我们提供自我想象的资本,让我们不免惊呼“我就是杜拉拉”!

李可将自己的职场打拼巧妙地复制于小说的文本,从销售助理到行政主管再到人事行政经理,杜拉拉过关斩将,伴随职位高企的是工资卡上不断攀升的阿拉伯数字。而徐静蕾的电影,则用流光溢彩的“物质性”符码告诉我们,那些数字一一对应着的是怎样的生活——是在电梯间做运动还是进健身房出汗,是穿杂牌服装还是享受欧美大牌对于肌肤的爱抚,是加入下班抢出租车的大军还是安享代步跑车带来的奢华体验。徐静蕾和广告商一起,为我们联袂打造了一个属于中产阶层的“优质生活”的幻象,它是如此的具体又是如此的空洞,如此的浮华却绝不缺乏诱惑。杜拉拉的成功被物化为不断升级的消费体验,而杜拉拉的消费体验则最大限度地唤起了我们对于“优质生活”的无限渴望。大批植入的广告与涌入电影院的疯狂人流,似乎又一次昭示着消费主义话语在电影生产运作中的成功。这些无比鲜明的视觉符号,伴随着女主角的成功与成长,让我们不止一次地相信,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全部的生活模式,也是我们和杜拉拉一起不断奋斗的本质动力。

尽管对于一个已然中产的人来说,那样浮夸的“优质生活”与我们希冀的出人头地并无更多的关联。那些高尚而富于情调的“优质生活”更多的只是热衷于窥探他人隐私的尘世大众对于中场阶层一厢情愿地强加。

然而,作为中国第一部“职场时尚大片”,《杜拉拉升职记》带给我们的并非只是中产阶层“购物指南”那么简单。当小说版杜拉拉用一种极具诱惑力的口吻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如何中产”的秘诀时,她的目标受众便不再停留于中产阶级的表层,和《时尚》之类的流行杂志一样,这是一本写给“即将中产者”的职场指南。只是,为我们讲述如何中产的李可,也不免向我们吐露,我们所仰望的那个中产阶级却是“活得最累的一个阶级”。语气里的疲惫与无奈,让我们想起那个渔夫与富人的经典笑话。是的,渔夫为什么要努力成为富人,如果所谓的富人也不过是和渔夫一样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成为中产阶级,如果所谓的中产者也不过是和你我一样为了生活疲于奔命?

而徐静蕾的电影,恰恰是在用强大而真实的视觉符号告诉你我“为何中产”,它让我们渴望的成功突然由虚幻而生动了起来。它如此具体而朴实地告诉着我们,作为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你应该穿哪个牌子的衣服,用哪个价位的电脑,吃哪个牌子的巧克力,喝哪个牌子的红茶,它甚至告诉我们,在失恋的时候,一个杜拉拉式的成功职场人应该购置一辆什么档次的跑车!于是,杜拉拉不再是那个“完全职场”的老黄牛式的存在,她同样是一个“非常时尚”的优雅生活家。

中产阶层的憧憬与渴望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杜拉拉就这样以一个“职场时尚女英雄”的姿态出现在了各大电影院的银幕上。不管是职场,还是情场,她不断地通关,不断地取胜。她用西方的大牌服饰打造着那张东方面孔的精致与优雅;她熟悉地运用着诸如SWOT或是SMART之类的西方职场工具,努力地建构起一个后备部门主管的权威与专业;她恪守西方的职场守则与东方的处世哲学,老到地打理着职场上复杂的人际往来。她专业、敬业,“完全职场”;她知性、美丽,“非常时尚”。尽管她中英夹杂的职场语言还显生硬,但这些都不影响她于金发碧眼的公司高层间的游刃有余。而这个有些自嘲有些自恋有些直率甚至有些朴实娇憨的小女子的成功与强大,在某种层面上,便也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一则关于中国崛起的隐喻。

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记录下的便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对于中产阶层的憧憬与渴望,尽管这份憧憬与渴望因为极度“同质化”而不免受到“想象力大面积缺失”的诟病,但它所尝试书写的恰恰是中国中产阶层的当代史。是的,那个电影中的“非常时尚”的杜拉拉不免不切实际、不免矫揉造作,她和我们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职场缺乏更多的关联。然而,正是徐静蕾对于杜拉拉脱离日常生活秩序的勾画,反而凸显出了那个蛰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念:我们深知,“如何中产”与“为何中产”一样,根本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杜拉拉的职场经验与优质生活,也根本不可能被真正的复制——那么还有什么比意淫更能接近于成功的醉人体验,还有什么能比见证一个时代的想象与历史更为激动人心的呢?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news/n04/201105/1365.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文章录入: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耕农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