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多年来我并不看好来自本土企业的工作机会。在上海创办猎头公司至今已经有12年时间,每当有来自跨国公司的候选人提问是否应选择去本土企业发展时,我总会告诉他们:“就我而言,我不会考虑,也不建议其他人考虑这样的机会。”
无论面对的是中国还是外国的职业人, 我的回答皆是如此。
究其原因,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无论在运营、管理,还是在行事理念及标准上都存在着极大差距。正因如此, 一直以来,我认为无论是在职业平台、发展机会以及为员工提供的发展培训等方面,跨国公司仍超过本土企业,是职业人士的理想之选。
不过3年前,情况开始改变。如果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给出的将是不同的答案。
当下,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成为加速个人职业发展的杰出平台。不仅如此,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甚至能够提供比跨国公司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以往经验来看,一般能提供最好职业发展及提升机会的总是那些知名跨国企业。凭借领先的产品、服务及全球市场领导地位, 这些公司不仅具备领先的商业运作,更能提供扎实、规范的职业化培训。身在其中,你更有机会接触国际化的人、事及各种资源。总体上,比起多数本土公司,跨国企业的行事标准更职业化,要求更严格,员工的职业发展环境也更优越。
也正是因为这样,为了实现在商业模式、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国际化变革,本土企业开始不遗余力地从跨国企业招兵买马,毫无疑问,仅凭本土企业的老员工是无法完成国际化变革的。变革目标包括,帮助企业引进、建立符合一流跨国企业标准的商业、运营体系及相关规范、标准。
通常,这些公司的CEO才是真正了解公司现状、确信公司需要变革的人。同时,他们也清楚地知道:那些曾帮公司打天下的元老们,已很难帮助企业成功地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即便公司中的部分高管同CEO有着共同变革的决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变革并非他们之所愿。公司变革越快,他们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可能越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未在跨国公司中接受过职业化训练,缺乏国际化思维,行事缺乏高标准要求。甚至,部分人连基本英语(论坛)能力都尚未掌握。
一般来说,没有人直接和CEO们唱反调,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会积极地支持变革的工作。
作为猎头,我们曾无数次地看到那些在跨国公司取得骄人成就的候选人,在本土企业遭遇滑铁卢。
但我们也看到,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在商业、管理模式等方面趋于成熟。其中像尚德太阳能、优酷等快速发展的本土企业都足以为本土职业人士提供优秀的发展平台。他们雄踞本土行业领先地位,更着眼于在不久的将来称雄国际市场。
问题出现了,如何去评估哪些本土企业真正值得加入?实际上,当被问及“是否应该考虑选择一家本土企业”的问题时,这里就应该有一些建议给到职业经理人了。
我建议人们关注这家企业中是否已有来自跨国公司的职业人士加入。这能够说明该公司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与跨国公司背景职业人士的磨合阶段。同时,这也证明了已经有人在你之前成功地在这家公司完成了职业环境的转换。
尤其你要关注公司的高管层中是否有人来自跨国公司。新举措与新理念的推行都是自上而下的,因此,你必须确保该公司中的高管能够支持你的工作,同时具备与你相似的商业认知与行为方式。
众多中国企业正经历着由新一轮发展大潮带来的空前机遇。选择合适优秀的本土企业加入,无疑将加快你的职业发展进程,其间你将有机会得到许多外资企业无法给予的重要使命与机遇。当然,这样的环境也将最大程度上发挥你在跨国公司积累的能力与成就。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点,我经常会引述有关“超人”的例子。如果你知道“超人”的故事,你一定知道超人来自KRYPTON星球。在那里,超人并不特别,因为人人具备超能力。跨国公司好比KRYPTON。虽然你有着职业化的培训背景、国际化的视野与行为方式,深谙世界标准的商业模式与操作,但你并不突出。因为在那里,人人都具备这样的素质。
事实上,正是当超人来到地球,他才成为超人。对于职业人士来说,从跨国公司到本土企业的转换,情况也十分相似。突然间,你有能力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使命,在这里,你成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佼佼者。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由跨国公司转换到本土企业都意味着即将面临急速的学习与适应阶段。同时,这也意味着你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说服、影响那些与你思维、行为方式截然不同的人接受、认同你的观点。较之之前,你拥有的资源可能变少,完成相同使命与工作需花费的精力却变得更多。不得不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然而,一旦你能成功适应,你的职业发展前景将是其他人很难比拟的。
一位在跨国公司效力20年后转投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曾告诉我们:虽然本土企业中有着诸多难以应付的问题,但也有着许多跨国公司无法相比的好处。
“海外总部的决策者们对中国市场知之甚少,为了让他们做出支持我们的决定,我们不得不在凌晨与他们进行电话会议,无休止地整理资料数据。终于有一天,对于这一切我开始感到无比的疲倦与厌烦。”他这样告诉我们,“在我现在的本土公司,整个公司高管团队与我同处一处。对于市场他们与我感同身受。决定做得更为及时,计划实施也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