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2005年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9亿头,出栏量约为6.5亿头,猪肉产量5009.4万吨,占中国肉类产量的64.5%;我国猪的存栏数占世界51%、猪肉产量占世界48.9%。2005年我国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33万亿元,其中养猪业占畜牧业经济总量的64%,约占农业总产值20%,养猪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支柱性产业。同时我国养猪业已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成为我国农村和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发展速度快、产业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科技贡献率较高的产业。
1 观念是第一限制性因素
笔者认为,我们的品种与欧、美并没有多大差异,规模化猪场饲养的品种基本来源于近几年从欧、美引进的品种。是不是饲养条件及设备的差异?笔者认为也不是。前段时间笔者陪同一位欧洲养猪专家参观国内一家养猪场,设备条件很一般,但窝初生活仔数平均可达12.5头以上,平均窝断奶成活数11头以上,专家看了赞不绝口。虽然设备条件很一般,但生产水平与欧洲很接近,外方专家认为人力资源可以补偿设备条件的不足。技术差距还是关键,又是什么影响了技术?笔者认为是观念。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把猪定位为杂食动物,人不能吃的东西才给猪吃,猪根本就不用吃那么好;但现在的猪变了,与我们20年前养的猪相比较可以说完全不是同一种猪。现在猪的背膘比30年前中国品种至少下降了50%,随着瘦肉率的不断提高,现代猪与其祖先相比对营养更加敏感,而我们大多数猪场没有对这种变化高度重视,养的是现代品种,用的是旧的饲养模式,低投入又想高产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笔者发现,我国猪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引种时舍得花钱,但饲养过程中却舍不得花钱,养的是优秀品种,用的是旧的饲养管理方式,吃的是低标准饲粮,结果必然是良种的性能不得发挥。
2 后备母猪培育阶段的误区
一个具有优秀繁殖能力的基础母猪群,始于后备母猪的培育。而很多猪场对后备母猪的培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后备母猪培育结果对繁殖母猪一生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2.1 不使用母猪专用的饲料
有很多猪场后备母猪不使用专用的饲料,与育肥猪养在一起吃在一起,等体重够了就开始配种,这样的母猪怎么能高产?现在的瘦肉型母猪在后备阶段对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维生素的要求一般都会比育肥猪高30%~40%,有的营养素甚至高1倍。我们希望后备母猪配种时骨骼能够充分的矿化,为未来的高繁殖性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母猪培育阶段过度限饲
有很多猪场后备母猪培育阶段过度限饲,导致配种时体重偏小,配种时P2背膘厚度低于要求标准(最后一根肋骨处,距背中线6厘米处的背膘厚度,配种时要求达到18~22毫米),国内很少有猪场测量后备母猪100千克体重时P2背膘厚度(12~14毫米),这个指标对营养师很重要,因为营养师要根据这个指标调整后备母猪饲料配方中各种营养素的供给量,以确保后备母猪配种时P2背膘厚度能够达到18~22毫米。测量P2背膘厚度的意义是能够清楚的知道母猪的储备能力。大量的试验已经证实,配种时母猪P2背膘厚度如果能够达到18~22毫米,母猪使用年限会延长,初产时泌乳能力强,这个指标几乎可以影响母猪的一生。而我国大多数猪场不具备测量P2背膘厚度的能力,这些猪场可以参照另外一个简单的指标,就是让后备母猪能在150日龄达到100千克体重。有很多猪场的育肥猪生长速度都很难达到这么快;第二次发情配种时体重能够达到125~135千克。配种时体重大的母猪繁殖能力表现好,而很多猪场母猪初产时在限位栏中还能转身,这样的母猪没有办法高产,因为储备很快就会消耗殆尽而表现出泌乳能力不足,而且二产以后的生产指标均会受到影响。
2.3 忽略小母猪与公猪的接触,降低母猪的发情率
后备母猪培育成功率下降,有很多后备母猪是因为不发情而被淘汰。后备母猪不发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后备母猪饲养管理过程中忽略了让150日龄的小母猪每天与成熟的公猪接触。常规做法应该是每天接触两次、每次15分钟,而且必须是身体直接接触。欧、美的猪场对这个管理程序做得非常认真,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后备母猪的发情率,更重要的是初产产仔数也会提高。欧、美的人力资本要比我们昂贵得多,而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远不如人家做得好,笔者认为还是重视程度不够,最后不得不把后备母猪变成商品猪,经济损失很大。
3 母猪繁殖能力低下是普遍问题
母猪繁殖能力低下是我国养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仔数少,有很多猪场产活仔数还不足10头,而且母猪泌乳能力很差。如果产仔数上不去,每头母猪年提供的商品猪数就很难达到或超过24头,对猪场经济效益影响非常大。事实上母猪窝产仔数这一指标充分反映了母猪系统繁殖能力的情况,在猪场一提到产仔数少的问题,很多技术人员就会联想到是不是配种有问题。事实上大多数都不是配种的问题,而是营养供给模式不合理,导致母猪基本繁殖体况被破坏,体况差的母猪排卵数少,产仔数自然就少。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抓起,改变母猪的基本繁殖体况,很难通过其它方法改变这个指标。如何判断母猪的系统繁殖能力是否正常,笔者认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猪场平均产活仔数情况,产活仔数达到12.5头以上的为优秀,达到11.5头以上的为较好,10头或10头以下的可以判定为较差。这一指标的改善是根本性的改善,也是母猪系统综合能力的表现,这个指标也反映出了日常管理及营养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下面谈谈饲养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错误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3.1 妊娠阶段的问题
3.1.1 母猪妊娠阶段饲喂量过高
正常的饲喂量应该在1.8~2.2千克范围内,而有很多猪场高达2.5~3.0千克,为什么会多喂?主要是因为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体储消耗过大,如果不多喂母猪的体况就会过瘦;但妊娠期饲喂量过高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哺乳期母猪的采食量就会大幅度下降,导致哺乳母猪日进食营养总量不足,影响母猪泌乳力;初产母猪和二产母猪表现出的问题就会更大,诺丁汉大学的研究(Cole等,未发表)发现,当第一胎和第二胎的母猪妊娠期间的给料量高于1.93千克/天时,就会发生泌乳期采食量降低的现象,第二胎比第一胎更严重;当妊娠期的采食量增加1千克/天时,泌乳期的采食量第一胎会减少1.48千克/天,第二胎则减少了2.21千克/天。妊娠阶段饲喂量过高对母猪繁殖能力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
3.1.2 妊娠后期母猪加料问题
这个问题争议很多,国内大多数猪场愿意在妊娠到84天时开始加料,而欧、美很多猪场是妊娠到100天开始加料。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认为,84天加料会影响母猪乳腺的发育,同样也就会影响到母猪的泌乳能力,详见表1。
项目 |
能量适宜 (24.10兆焦/天) |
高能 (43.93兆焦/天) |
总脱氧核糖核酸/毫克 |
3.22 |
2.48 |
总氧核糖核酸/毫克 |
4.07 |
3.09 |
总蛋白质/克 |
0.16 |
0.10 |
乳腺实质重量/克 |
1.12 |
0.88 |
笔者认为,加料时间和加料量应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定,初生重是主要依据。长白和大白的两元杂交母猪,仔猪初生重应该达到1.55~1.65千克比较合理,如果是纯种猪差异就非常大,长白猪很容易超过1.5千克、大白猪就很难超过1.5千克。加料量和加料时间是根据配方的营养浓度、平均产仔数、初产和经产母猪比例及饲养方式来确定。
初生重小(1.2~1.4千克)是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初生重与成活率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因为初生重在1千克以下的哺乳仔猪,死亡率会高达67%以上。猪场大多数都认为,哺乳仔猪育成率与饲养员有直接关系,其实更重要的是仔猪平均初生重,因为仔猪出生后就面临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完全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所以说仔猪初生重是仔猪成活率的一个基本保证。另外仔猪初生重与断奶体重也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初生重每提高100克断奶体重会增加0.35~1.07千克。
综上所述,在强调仔猪初生重的重要性的同时,要提醒现场管理者妊娠后期母猪加料量的管理很重要。如果仔猪初生重不达标不仅仅影响成活率、断奶重,而且由于母猪的营养储备被提前透支,在影响哺乳效果的同时也会影响下一个繁殖周期的生产指标。3.1.3产前减料。产前减料时间过长也是目前猪场的一个错误做法,产前减料1~2天已经足够用了。现在研究已经表明,产前减料1~2天主要目的是让体储提前被活化,增强哺乳期母猪动员体储的能力。有很多猪场产前提前5~6天就开始减料,这种做法是在提前消耗母猪的营养储备,会严重影响哺乳母猪的泌乳力,还会延长断奶至发情的间隔。
3.2 哺乳阶段问题
母猪哺乳阶段是养猪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如果营养供给不足不仅会影响当产的生产指标,更严重的是会造成母猪连续性生产能力的下降。笔者到过不同国家的猪场,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的猪场大多数由于哺乳母猪阶段营养供给偏低,哺乳阶段母猪储备消耗过大,母猪连续性生产能力遭到了破坏。现代母猪的一个典型特征,链接性效应极强,如果某一产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以后几产的生产能力,甚至一生的生产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产仔数,在我国的猪场产仔数这个指标差距非常大,好的猪场可以达到12.8头以上,而差的猪场只有9头。下面谈谈在哺乳阶段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母猪系统繁殖能力。
3.2.1 初产是母猪一生最关键时期
猪正在按人类的要求不断的向瘦肉型方向发展,当母猪瘦肉率提高以后,头两胎的生产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初产采食压力很大,正常情况采食量只有5.0千克左右,而现代母猪要求高产状态下哺乳母猪日摄食赖氨酸要达到60克左右,而我们猪场使用的哺乳母猪料赖氨酸含量通常为0.9%左右,如果初产母猪每天摄食5.0千克饲料,赖氨酸日摄食量只能达到45~50克,与理想母猪生产状态相比较每天至少缺10克赖氨酸;这种状态下母猪只有大量的消耗肌肉组织来满足产奶的需要,在初产这种大量的消耗几乎是终生性的伤害,会造成母猪一生的生产能力下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产仔能力下降。
能量问题也遵循相同的规律,哺乳母猪要想保证最低的生产需要,每头每天需要进食代谢能不少于66.94兆焦。如果饲粮中不另外添加油脂,代谢能很难超过12.55兆焦,母猪每天采食5千克饲料,至少每天少摄食代谢能4.184兆焦。这种状态下P2背膘会迅速被消耗,所以很多初产母猪产后10天左右就表现出产奶量下降,特别是配种时体重小的母猪表现出的问题就更严重。这种过度消耗造成的危害在第二产就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很多猪场第二产的生产水平明显的不如第一产好。我们也可以称这种情况为“二产综合征”。有很多猪场想通过妊娠期来补充P2背膘的消耗,在妊娠期大量的提高喂料量,这种做法又会影下一个哺乳期母猪的采食量,结果是恶性循环。
解决方案。笔者建议初产、二产母猪饲粮单独配制,氨基酸的平衡应该在赖氨酸达到1.2%状态下的理想蛋白质水平;通过添加油脂使代谢能不低于13.89兆焦/千克,这样初产母猪日采食量在5.0千克状态下,也能保证其营养需要;通过调整营养供给模式来保护母猪的初产,也是对母猪一生生产能力的保护。
3.2.2 保证哺乳母猪日进食营养总量是关键
母猪日进食营养总量不足是导致哺乳期母猪营养储备过度消耗,繁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影响哺乳母猪日进食营养总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饲喂次数少导致日进食饲料总量不足,营养总量自然就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饲料配方营养标准偏低,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不足是普遍问题,不同产次一个样、冬季夏季一个样、高温低温一个样、吃多吃少都一样,这是哺乳母猪饲养过程中极不合理的饲养方式。哺乳母猪应该根据日采食量来制定饲料配方的营养标准,如高温季节哺乳母猪采食量下降,就应该大幅度的提高各营养素的浓度,温度低时经产母猪采食量加大就应该降低营养浓度。调整标准就是根据采食量确定每头母猪每日能否达到60克赖氨酸和66.94兆焦以上的代谢能。保证了哺乳母猪日进食营养总量,就等于保护了母猪的系统繁殖能力。
3.2.3 断奶前母猪减料问题
20年以前我们国家大多数饲养的是脂肪多瘦肉少的母猪(脂肉兼用型),这种母猪脂肪储备很多,哺乳期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供应是主要矛盾,脂肪储备的消耗并不是主要矛盾,而现代瘦肉型母猪脂肪储备非常少,P2背膘只有20年前母猪的50%,所以现代母猪与20年前的母猪相比较对营养更加敏感,特别是能量和脂肪的提供显得更加重要。前面已经讲过P2背膘储备的过度消耗对母猪会造成终生性的伤害,所以仔猪断奶前5~6天就给母猪提前减料,而这时的母猪储备消耗已经到了极限状态,此时母猪又要努力产奶来保证仔猪的增重,减料只能加速储备的消耗,当营养储备过度消耗母猪过度减重,就会使断奶后发情延迟,更重要的问题是母猪的排卵数也会减少,所以产仔数减少就是一种必然。
4 断奶仔猪阶段的问题
断奶阶段是生长猪一生最艰难的阶段,因为此时仔猪要从吃液体饲料改变成固体饲料,对仔猪而言是最大的应激,要经历肠绒毛的损伤及恢复的过程,这个阶段对饲料标准的选择非常重要。有很多猪场不愿意使用高标准的断奶过渡料,主要原因是因为价格过高;但使用一般饲料时就要限饲,因吃得多一点就会出现腹泻,结果断奶后奶膘被迅速消耗,处于严重的能量负代谢状态,这种消耗会造成育肥猪出栏时间大幅度的延长,这也是我们饲养育肥猪出栏时间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建议断奶仔猪在两周内要选用高标准仔猪料饲喂,为育肥猪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养猪也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过程,要用现代的观念去对待现代的猪。如果我们养的是现代的猪,用的是旧方法,吃的是低标准,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本文地址:
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10815.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