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是龙年生的,两年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工程专业。按说,学校不错,专业热门,找工作不难。两年过去了,小龙却成了典型的“家里蹲”,待业青年一枚。
也不是没找过工作,刚毕业那会儿,小龙跑了几次招聘会,被上海造船厂一眼相中。在不少人眼中,能在造船厂这种国企工作,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但小龙却不这么想,“还以为叫我坐办公室呢,没料到,成天叫我干工人的活儿。”
刚进公司的几个月,小龙被安排在技术车间,工作环境是密闭的加工工厂,面对的是冰冷的钢筋铁泥,日复一日的工作安排,毫无新意与挑战。“一天得在机器旁站上8个小时,三步虽然简单,但到冬天,连手套都规定不能戴,就光着手把冰冷的产品从机床上拿出来,手都被切削液冻住了。天热也不好熬,整个厂房闷得像蒸笼,望过去一片雾气,混合着大家的汗味,和切削液刺鼻的味道。”
在家是万人宠爱的“小少爷”,在工厂,怎么吃得了这苦?看着身边毕业于职业高校的同事,想想自己堂堂名牌大学生,却和他们干着同样的活儿,实在心有不甘。大半年过去,小龙终于忍不住提出了辞呈。
邻里之间,丢不起这面子
每到招聘季,媛媛都要为了工作的事,同父母争吵不休。
三年前,媛媛作为应届毕业生,找起了工作。相继投了两百多份简历,都石沉大海,不是这缺条件,就是那不合格。不得已,媛媛将自己的应聘条件一再下调。“什么高薪、多假、少加班都不必了,只求一固定职位,稳定点的。”临近毕业,媛媛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进入一家电子企业工作,工作地点在离家挺远的漕河泾开发区,媛媛搬进了员工宿舍,这就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涯。
同事先说的那样,从底层做起,媛媛被排在生产流水线上当装配工人。“在没找到更好的工作之前,既来之,则安之。”
可媛媛的父母不是这么想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媛媛,父母分别在沪上两所知名高校任职,人前人后都对媛媛有着较高的要求。自从媛媛进入现在的这家公司,两位长辈心里就满是意见。“大学教授的女儿,尽然在工厂当工人,你说可笑不可笑?”于是,每到招聘季,父母二人便催促着媛媛往招聘会赶,“给你两条路,一是看准机会跳槽,二是考研。再拖下去,我们可丢不起这人!”
和媛媛同期进入该公司的,共有10名大学生,6人被分配在生产部当工人,其他4人坐进了办公室。尽管这6人的月薪要远远超过那几位“坐办公室的”,但时至今日,却只留下媛媛一人。而辞职的原因,最常听到的,“做蓝领,便是太丢人了”。
第一份工作,起点不能太低
“第一份工作,起点不能太低,否则永无翻身之日。专家不都这么说嘛。”小玲子是2012届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她正抱着厚厚的一叠简历,穿梭在各大摊位前,“招蓝领的,直接Pass”。
小玲子是工程技术大学的大四学生,专业应用性强,在找工作时占得一些便宜。和同期的毕业生一样,小玲子也抱着“非大型、知名企业不去、非发达地区不留”的“良好愿望”,“不是自我期望太高,只是怕起点太低,从起步,就差别人一截”。
在真正找工作之前,小玲子曾在基层实习过三个月。“现在想来,那三个月简直像在活受罪。”天天呆在远离市区的厂区,周边冷清得很。也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干来干去也就那几件事儿。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接触,生活变得极为单调,员工们的积极性不高,好像混一天是一天,“这距离我梦想的职业太远太远。”
“最重要的是,在那样的工作环境中,应有的能力得不到展现。任何人都像机器人,干着同样的事,没有挑战,没有提高。”
“蓝领”的工作真的像小玲子说的那样吗?招聘现场,不少公司负责人表示,虽然基层相对苦一点,但基层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艰苦的岗位往往是人才紧缺的地方,在那里更容易脱颖而出,相对发展空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