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女,1968- ,动物营养硕士,副研究员。现于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攻读在职博士,研究方向营养与疾病。 1988-1995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完成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于1992和1995年分别获得农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蛋白质体外消化过程中寡肽和游离氨基酸释放的研究”。 1995年7月起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第一线工作,主要从事大熊猫饲料配方的设计、营养研究及饲养管理工作。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动物试验的结果,初步建立了大熊猫的精饲料补充料的经验配方,矿物元素和维生素添加剂的经验配方,提高了大熊猫的饲养管理水平,增强了大熊猫体质,降低了其疾病发生率,提高了大熊猫的繁殖率。同时在大熊猫营养研究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先后主持和主研科研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各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3篇,SCI期刊论文2篇;编写著作<<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中圈养大熊猫的营养部分。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此外,积极配合领导和各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与人共事能力,人际关系协调。 重视知识的更新,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密切关注动物和人的营养研究的新理论和新知识。于2003年9月重返校园,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坚持参加工作,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和研究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位论文的试验。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人体铜营养状况评价体系的建立”,铜是人体内含量排列第三位必需微量元素,人体各组织器官均含有微量的铜;由于种种原因,人体存在铜不足或过量的状况,但目前还没有建立人体铜营养状况评价敏感指标及评价体系。选用大鼠为实验动物,建立了大鼠缺铜模型,并通过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得到了评定大鼠日粮铜水平的敏感指标是血浆铜蓝蛋白酶活力,同时研究了日粮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对大鼠脑、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的发育及病理变化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人体铜营养状况的评价体系,也为研究膳食铜水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