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土地因素
我国农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虽然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并且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因而导致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仍在很多地方保持,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表现为: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规模狭小也有碍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5] 在发达国家,情况恰恰相反。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早已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机械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美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是家庭农场,75%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型农场和特大型农场主手中,大农场的经营规模一般在600公顷以上,且人员较少。人均经营面积高达144公顷,少的也达110公顷:农作物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大的农场从5O年代起就使用飞机播种、施肥和喷洒农药。加拿大平均每个劳动力拥有动力147千瓦左右,人均负担1120公顷土地、368头牲畜。法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5%,平均每个农场拥有2台以上的机械设备,耕整地作业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并且,为了扩大农场的规模,还专门成立国家土地整治公司,购买小块分散及农民自愿出售的土地,整治后再以适当的价格卖给一些具备发展条件的农户。可见,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6] 4 中国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农机产品质量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必将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展望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 2004年6月25日 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关于今年11月1日实施。该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4.2 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 主要是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在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如:棉花机械化播种或移栽、采摘,薯类、鳞茎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油料作物和糖类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7] 4.3 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将有较快发展 围绕提升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重点推广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和农区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广辟饲料来源;推广奶品采集机械化技术,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控制能力;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机械化发展。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条件。这方面的技术装备将有较快的发展。 4.4 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设备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 和均衡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为巩固和提高果蔬生产的竞争力,促进果蔬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移栽机具、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4.5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中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加大。主要包括: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机械化技术。[9] 4.6 农机的升级换代技术需求强劲 中国农机技术水平总体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中小型机械多,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缺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强,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类机械的开发、引进和生产将是农机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而且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新技术得以实现的载体和手段。因此,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必须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才能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中起到应有的作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