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2.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 “2+1+1 ”培养模式,即2年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1年学习专业课和专业技能,1年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和农业经营管理实训。地方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围绕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就广西来说,应围绕蔗糖业、木薯淀粉业、酒精加工业、桑蚕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培养特色专业人才。
2.2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
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如果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专业思想不牢固,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会在相关专业领域内有较高的成就。几十年来
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业、科研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请在这些单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或业务骨干的校友介绍他们的创业经验,使学生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增强学农爱农、立志农业创业的信心。
2.3改革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 ”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社会对农业专业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多数需求有专业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管理、会贸易的复合型人才,而单纯的技术型人才需求则相对较少。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农学专业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必须拓宽专业培养目标,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农作物生产、遗传育种、农产品加工与贸易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与技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功底深厚,知识面广,有技术、懂经营管理、会贸易的 “一专多能 ”的复合型人才。
2.4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基础,强化专业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应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增加选修课,特别是要增开一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如信息化农业、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确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等。课程设置上力求强化专业,最终建立 “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 ”的课程体系。
2.5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 ”是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存在的一大通病,即从课程体系设置到课程时数安排比较偏重于理论课教学,而对实践性教学往往不够重视,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不错,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现在社会上之所以有 “大学生不如中专生”的说法,就是因为生产实践中确实存在大学生动手能力比不上中专生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农学专业建设应在加强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性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质量监控,建立规范的实践性教学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特别是实践技能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严格实行实践性教学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坚决予以补考或重修,严把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关。
2.6推行“团块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所谓 “团块培养 ”模式,就是在 “大三 ”以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专业基础、发展潜力等进行分类培养。“团块 ”的类型主要有:继续深造型(考研型)、科研型、行政管理型、经商贸易型等。有意识地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并配备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指导,这样可以为用人单位培养出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7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尤其在当今竞争机制被引入教育的历史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成立专业教学质量督查小组,督促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及有关教师抓好课程建设,努力创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二是认真执行听课制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和交流,取长补短;三是要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进行教学交流,总结教学经验,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8加强科研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科研水平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时期农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切实加强科研工作,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力争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1~2项,发表科研论文30~50篇,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普遍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今后应重点抓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争在3~5年内,培养或引进若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每年选送一批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造就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强有力的农学师资队伍。
2. 9强化外联工作,依托社会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农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走出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办好农学专业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时期农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加强外联工作,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农业行政部门、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必要时聘请上述单位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参与高校农学专业建设工作,听取他们对农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内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