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蚕业产业持续发展,广西农村大量涌现了大批被冠以“蚕娘子”、“养蚕高手”、“种桑能人”等称号的蚕业人才,他们是由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乡土人才,他们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种桑养蚕技术,不仅自己勤劳致富,而且能带动一群、示范一片,辐射一方,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1 蚕业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总量相对不足广西各地蚕业人才总数占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较低,远不能满足蚕业发展需要。在蚕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村实用人才往往唱独角戏,后备人才匮乏,出现新老断层,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1.2 资金短缺蚕业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都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需要与资金相结合,以便形成市场力量和规模效益,但由于各商业银行都已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又由于机制问题难当重任,使得融资十分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蚕业人才自身发展及提高示范带动效应的瓶颈。
1.3 信息不畅蚕业人才对蚕业生产的市场行情主要是依靠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做出判断,这样就存在比较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导致生产和收益的下降,而且进一步会导致普通农户对蚕业人才的信任危机,使他们的示范带动效应受到严重削弱。
1.4 知识老化蚕业人才向其它农户传授的蚕业技术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来自本身就存在着知识老化的县乡机构的培训,因此,蚕业人才在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及发展理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他们更需要能直接形成市场竞争力的知识培训。
1.5 自身发展与带动辐射存在的矛盾__蚕业人才在帮扶其他农户发展时,需要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不可避免地要牺牲部分时间和精力,甚至在某些生产资源上要做出让步,而且带动的范围越大,自身付出就越大,从而产生自身发展与带动帮扶的矛盾。
2 蚕业人才的培育与扶持对策
2.1 更新人才观念,拓宽工作思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围绕蚕业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把蚕业人才资源管理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中去考虑和谋划,不断丰富蚕业人才资源的总量,提高蚕业人才资源的素质。加大组织推进力度,把蚕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农村蚕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不遗余力地培养蚕业人才,为蚕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2 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蚕业人才培养、壮大、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政策法规,诸如建立农村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使有一定技术专长并发挥作用的农村人才享受相应的待遇。积极支持蚕业人才领头创办各种形式内容的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实体,对他们在蚕业项目推广、开发、技术指导、扶贫资金、优惠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一个发挥示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实干创业的良好环境。
2.3 广泛宣传,营造蚕业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蚕业人才,宣传其在促进农业生产、蚕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人们认识到蚕业人才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通过树立好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蚕业人才先进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让蚕业人才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重视,进而激发他们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使他们安心扎下根来,尽展其能,为当地的蚕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再创佳绩。
2.4 注重教育培训,着力提高蚕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围绕蚕业的发展,加快蚕业人才培养,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农家课堂培训工程”、“绿色证书”、“百万农村党员大培训”和“中心农户培养工程”等,对蚕业人才进行种桑养蚕实用技术、生态种养综合配套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尽可能地让他们多掌握各种实用技术。同时,要紧紧依托县乡党校、农广校、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电教网络等阵地作用,努力拓展培训内容和渠道,推行“菜单式”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蚕业人才的本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