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畜禽良繁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1.1 机构和队伍建设据统计,四川省目前共有省级畜牧改良站1 个,省级种猪性能测定站
1 个,猪育种中心1 个,市(州)级畜牧改良站17 个,县级畜牧改良站150 余个,拥有各级技术人员5000 余人。改制后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实现了“独立建站、三权归县”。我省在开展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时,均将改革后的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
1.2 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截止2010 年底,全省已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共
1084 个,种畜禽生产能力和供种能力大大增强。全省现有的畜禽良繁和技术推广体系,在实施国家生猪、奶(肉)牛良种补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了一大批人工授精站点,大力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对提高全省畜禽生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止2010 年底,全省建有猪人工授精站(点)2864 个,饲养良种公猪19676 头。在全省100多个县(区) 推广牛人工授精技术,建立乡镇人工授精站1164个,基本形成了以省种公牛站为核心,市州县牛改中心为骨架,乡、镇人工授精站(点)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牛改良配种体系。
1.3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为做好全省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四川省公布了首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6 个。按照“重点、濒危、特定性状”的保护原则,相继开展了内江猪、成华猪、峨边花牛、金堂黑山羊、成都麻羊、旧院黑鸡、米易鸡等品种的保种选育,对彭县黄鸡、金阳丝毛鸡和四川白兔等品种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拟定了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大纲,初步建立了畜禽遗传资源品种保护制度。组织科技力量协助四川白鹅等保种场制定保种方案,落实保种措施,最终四川白鹅、内江猪和九龙牦牛3 个保种场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资源场。在资源保护的同时,四川省还重点抓了四川白鹅、金堂黑山羊和旧院黑鸡等一些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开发利用。四川白鹅以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龙头企业产品加工带动生产,促进保种选育,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旧院黑鸡和金堂黑山羊积极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对本品种优势特性的选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 技术推广体系机制创新情况
四川省在畜牧新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近些年,省级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四川省畜牧业协会,借助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和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部门的科研力量,以及美国大豆协会和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举办各类畜禽养殖技术研讨会和培训班,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创造畜牧企业与科学家、专业养殖户与科学家、专业养殖户与企业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将畜牧新技术、新理念直接传达到企业和养殖户,得到广大畜牧企业和养殖户的广泛好评。联合四川省畜牧业协会组织企业和养殖户参加国内各种畜牧类专业论坛和大型展销会,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养殖技术、发展模式和科研成果。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在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畜禽生产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四川省各地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基层站改革运行机制的好经验。一是引入了绩效考核制度。二是整合资源、综合办站。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基层站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工作活力。
3 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3.1 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国家和四川省每年用于畜牧技术推广的经费较少。良种补贴方面,生猪良种补贴县只有一半的能繁母猪能得到补贴,牛的补贴标准偏低,且缺乏工作经费,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基层畜牧推广机构由于长期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推广经费短缺,一些畜牧新技术、新成果不能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2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重视不够四川是畜禽遗传资源大省,但通过农业部专家验收授牌的国家级资源保种场仅3 个。列入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有26 个,但省里每年专项的保护资金仅80 万元,远不能满足保种的需要。目前,一些濒临灭绝的品种如建昌鸭、四川白兔、四川麻鸭、钢鹅等急需纳入保种计划,进行抢救性保护。
3.3 机构和人员队伍不稳定,
素质参差不齐省、市技术人员数量多,业务水平相对较高,而乡镇技术人员大都职称较低,知识面窄且结构落后,尽管近些年一些县级畜牧技术部门相继引入了一批大学生充实到队伍中,但这些人进入工作岗位的时间不长,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3.4 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沟通
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部门和技术采用对象(养殖户)三者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的沟通,使畜牧技术科研部门的许多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同时农民在生产中对畜牧技术的实际需要,也反馈不到科研部门,往往使他们研发的新技术不适应生产实际需要,没有真正形成科研、推广及生产的良性循环。
3.5 良繁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一是种畜禽生产欠规范,质量监控乏力;长期以来重利用,轻选育的生产方式,导致部分品种质量下降;部分地方在种畜禽生产中还存在无证生产经营、以次充优、品种代次不明等情况。二是基层改良站点建设不足,且布局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4 今后发展思路
4.1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增加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增加对畜牧技术推广领域的资金投入,争取政府加大对各级畜牧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畜牧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增加推广工作经费。争取将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基层站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基层站工作环境。提高和扩大畜禽良种补贴。建议增加生猪良种补贴面和补贴数量,增加奶(肉)牛良种补贴标准。
4.2 加强畜禽良繁体系建设,为产业升级提供优质种源继续加大基层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力度,合理布局省内种畜人工授精站点。加强对全省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养殖场的动态监测,及时通报发布结果,指导全省种畜禽生产。加强新品种推广力度,保障优良种畜禽的生产。成立种畜禽质量检测机构,建立相应的种畜禽检测检验体系和检测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为畜牧业提质增效提供优质种源。
4.3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增加畜牧业种质资源储备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畜禽品种资源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品种,要尽量争取国家支持,纳入国家级资源场建设并争取保种经费补贴。省级财政应增加年度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预算,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品种应扶持建立保种场。各市州应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市州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列入专项加强保护。同时要加强地方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保种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长效保护机制。建立全省畜禽遗传资源数据库和基因库,逐步建立并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和管理机制。
4.4 进一步探索畜禽良繁和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推广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养殖业大户联合,加大对畜牧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科研-开发-推广-生产一体化,提高畜牧技术推广效率。充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在新技术、新成果方面所定的展示平台和窗口的作用,带领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互联网平台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介。
4.5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建立健全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对现有人员进行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及知识更新等培训工作,加快其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大基层畜牧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畜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