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抗病育种研究与应用
20 世纪60 年代, 随着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发生的日益严重, 我国开始进行了黄瓜的抗病育种研究。津研系统黄瓜品种的育成, 标志着我国黄瓜抗病育种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现了我国露地栽培黄瓜品种的第1次更新换代。在常规品种选育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我国黄瓜种质资源的抗性水平, 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单抗、多抗和耐低温或性状优异的材料。80 年代期间, 在黄瓜育种抗病性研究中发现了黄瓜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等6 种病害的苗期抗性鉴定方法; 在“八五”期间还研究了黄瓜黑星病的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和对几种不同病害的多抗性鉴定方法, 并对黄瓜主栽区枯萎病、霜霉病、疫病3 种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和生理小种分化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黄瓜主栽区收集的枯萎病病原菌37个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认为不同地区致病性无明显差别, 为一个生理小种, 但与国外已发表的Ⅰ、Ⅱ、Ⅲ小种不同, 暂定为Ⅳ小种, 新小种的发现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在哈尔滨、北京、天津及山东、广州5 个黄瓜霜霉病重点发病区收集的病原菌鉴定发现各地区的致病性一致, 不同品种只有致病力不同, 未发现生理小种分化; 而在收集北京、天津、广州共92 个疫病菌株鉴定时也发现其致病性基本一致, 经测定这些黄瓜病菌株之间仅有致病力强弱之分, 未发现生理小种分化。随着黄瓜育种的抗病性研究的深入, 黄瓜抗病育种应用基础研究也取得明显的进展。对黄瓜主要病害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表明, 黄瓜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的抗性遗传为多基因的数量性状遗传; 黄瓜枯萎病抗性遗传由显性基因控制, 抗病与感病亲本杂交, 后代F1 抗性介于双亲平均值与抗病亲本之间, F2 的抗性较F1 明显增强。
3 育种方向
3.1 空间诱变及生物技术育种
在我国, 利用空间诱变及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再生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效, 在十字花科的大白菜、小白菜、包心菜等蔬菜育种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但还未真正应用于黄瓜育种。为此, 在黄瓜育种时可以通过诱变、生物技术取得再生产生的单倍体植株, 经人工加倍后, 得到完全纯合的双单倍体, 从而缩短黄瓜育种的时间和提高品种的质量; 在黄瓜细胞工程方面, 针对黄瓜品种的耐涝性、耐病虫性、耐热性、耐寒性、品质等性状开展生物技术研究, 通过分子标记建立黄瓜基因图谱进行系谱分析和定位以及进行杂种一代的纯度鉴定和品质、耐( 抗) 病虫性鉴定等。
3.2 种质资源的搜集、利用和创新
加强黄瓜种质资源的搜集, 包括野生种和远、近缘种的搜集, 并利用杂交、空间诱变、钴辐射、γ射线辐射、生物技术等手段进行资源的创新, 为育种服务。
3.3 商品性状及营养成分育种
优质的蔬菜有利于人体健康, 商品性状及营养成分育种已成为黄瓜育种的研究方向之一。黄瓜的商品性状包括瓜条大小、果柄长短、果皮色泽、果肉质地、风味品质, 营养成分则包括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等的含量。
3.4 不同生态型育种
随着市场的需求, 黄瓜在我国周年均有栽培, 不同地区和季节气候, 栽培方法、方式也有明显差异, 因此应该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黄瓜育种。
3.5 抗病虫育种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是生产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等绿色食品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 我国黄瓜灰霉病、菌核病、根腐病、病毒病、蔓枯病、黑斑病、根结线虫病发生较为严重, 黄瓜多抗性育种将成为今后育种的主要目标; 黄瓜的主要害虫有蚜虫、茶黄螨、红蜘蛛、白粉虱等, 近几年美洲黄瓜受斑潜蝇、鳞翅目等害虫危害较为严重, 因此黄瓜的抗虫育种工作亟待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