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1.2.1 采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日趋紧密。采用现代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 提高蔬菜品种的抗病、抗虫性, 育成适合现代蔬菜生产发展的多抗、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投入市场, 提高蔬菜种子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从根本上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并且将其尽快转化
为生产力, 使优良品种真正发挥作用, 保持蔬菜产业的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有机协调。
1.2.2 采用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 实行无(少)化学农药栽培。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 在加强农业防治如选择优质抗病抗虫品种, 实行轮作、深耕烤土、施腐熟有机粪肥的前提下, 推广无土栽培, 发展基质、营养液膜技术, 在蔬菜病虫害发生期使用高效、无毒生物农药和黑光灯或糖、醋、酒混合少量药剂诱杀害虫, 覆盖银灰色遮阳网等物理防治, 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和降低用药浓度。
1.2.3 无公害蔬菜生产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化的无公害生产基地, 生产上更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贯彻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可以更加有利于安排蔬菜茬口, 进行合理的轮作和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规模化生产为建立和形成自身的“品牌”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可以更好地打开无公害蔬菜销售市场。在这些市场的带动下不断推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规模化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 便于蔬菜的__检测, 一旦某品牌的蔬菜被检测出有毒物质超标, 会长期危及该品牌的所有蔬菜, 因而促使其在生产中自觉地做到无公害。
1.2.4 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蔬菜生产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辐射到重点专业乡镇、村、户的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网络, 加大对种植户的科技培训, 提高菜农种植蔬菜的技术, 为蔬菜生产提供及时的科技、政策、需求等信息服务,建立专家、技术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
2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发展对策
2.1 采用分子技术育种, 提高品种的抗虫、抗病性根据蔬菜产业发展的形势, 以及专业化、多样化的新要求, 在确保蔬菜品种优质、高产以及食用安全性的前提下, 采用克隆基因、基因转育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与传统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进行蔬菜科研育种, 提高蔬菜品种的抗虫性和抗病性, 从根本上减轻病虫对蔬菜的危害。
2.2 探索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蔬菜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开展以无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外源激素等来控制蔬菜病虫害的技术研究。通过对蔬菜生产环境如水分、空气、微生物等因素的控制措施, 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 而不利于病虫害发展的小生态系统。生态法防病、物理法灭虫以及生物农药高效BT 乳剂等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 实行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
2.3 开展无公害蔬菜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对蔬菜抗病、抗虫品种的筛选, 选择抗病、抗虫、优质、丰产的蔬菜品种, 蔬菜产区的合理区划, 粮菜、棉菜分区, 合理轮作、配方施肥、科学施肥、嫁接换根、基质栽培、无土栽培等栽培技术以及开展治理菜田土地重金属污染, 蔬菜中硝酸盐污染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探索解决蔬菜产品中重金属污染、硝酸盐污染的有效解决途径和控制措施。
2.4 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无公害生产标准化技术和服务体系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一是着重从生产基地选址, 其中包括在对大气、水资源、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 选择环境要素标准好的地域进行蔬菜生产。二是在种植过程严格标准进行操作, 从优质抗病、虫品种的选择, 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农药的合理使用、生物和物理防治病虫害、产品质量的标准界定等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并进行无害化生产。三是建立无公害蔬菜产业信息化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并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质量检测, 提供销售信息, 疏通销售渠道。
2.5 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体系针对目前检测手段落后、快速筛选技术不成熟, 开展蔬菜农残检测方法和技术研究, 提高检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检测速度, 尽可能与国际市场接轨; 对主要蔬菜基地、蔬菜加工厂、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等完善配置检验检测设备、配备专业检测人员, 对蔬菜质量进行全程质量监控。
2.6 建设规模化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改造和扩建一批规模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树立基地品牌, 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全面提升周边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以促进蔬菜生产的循环发展, 保持环境的协调和谐。
本文地址:
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7236.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