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行业资讯 >> 果蔬 >> 正文

板栗的研究现状

2012-6-1 果蔬人才网


4 栗疫病研究
    板栗疫病(Cryptonectria paracitica)是国内检疫性病害, 是由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的栗疫菌(Cryphonectriaparasitica (Murr.) Barr)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对于栗疫病的防治方法目前主要有:选育抗病品种、结合栽培管理措施综合防治、接种弱毒力栗疫病菌株。美国农业部曾于1912~1917年和1922~1938年两次从中国大规模引种中国板栗,以中国板栗为亲本与美洲栗杂交作了大量组合,并且进行了栗疫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目前,在栗疫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有较快进展,为抗栗疫病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冯友军构建了携带漆酶基因LAC - 1cDNA 和基因组DNA 的大小约8.9kbp 的穿梭表达载体pFC9、该重组质粒可以在板栗疫病菌中自主复制,在板栗疫病菌低毒菌株EP713 中高效表达出漆酶活性。康宁通过用EP155 单交换随机整合质粒文库转化栗疫病工程菌株LC1,构建了突变体库,并以孢子形成为标记,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了一批携带病毒且产孢良好的病毒靶基因突变株。对突变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命名为CPTAl)的编码产物与炭疽菌(Colletotrichumlindmuthianum)中的转录激活因子CLTAl有64%的同源性和75%的相似性。推测CPTAl可能是低毒病毒的一个靶标,其功能因病毒侵染而发生改变并且干扰真菌的正常产孢过程。
5 遗传多样性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分别利用RAPD、ISSR、SSR 和AFLP 等分子标记技术对板栗栽培品种间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基础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为板栗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定科学的资源保护策略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暴朝霞和黄宏文采用9 个酶系统的15 个同工酶位点,对89个地方板栗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体现了在遗传构成上同地域的板栗品种具有遗传关系相近的特点。田华等采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国板栗的28个自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16~0.278,Mantel 检测结果表明,中国板栗居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艾呈祥等将每一居群的15 个单株混在一起提取基因组总DNA,对17个不同地理群体的板栗基因组采用10对荧光引物进行SSR 扩增,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9.25%,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348~0.3571,产地相距越远,群体间相似程度越低。利用荧光AFLP 技术,对30 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板栗和日本栗品种进行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索板栗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为合理利用板栗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提供分子水平上的理论依据。中国栗属资源是世界抗病育种的重要抗源,也是世界各国进行食用栗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来源。在世界栗属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现有栗属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建立一个系统的板栗遗传多样性分析平台,根据居群结构、分布特点、遗传多样性的地域差异的研究结果,重点保护那些特殊生境群体、具有特殊性状的品种、在分类与遗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群体及品种等。
6 小结
    中国板栗是一种世界上分布广泛的重要园艺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板栗不仅是世界上食用栗品种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而且在板栗起源与进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世界板栗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充分挖掘中国板栗的资源优势,开展多种选育方法的品种改良,成为栗属植物资源保护、发展和可持续利用的当务之急。若能从多个水平,借助多种研究手段,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评价种质资源。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7885.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朗晴    责任编辑:耕农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