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对策分析
棉花种子是特殊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棉花生产资料,棉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棉花产量的高低和纤维品质的优劣。棉种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为载体的产业化体系。它包括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销售和种子管理五大系统和品种审定、原种繁殖、良种生产、精选加工、包装贮藏、商标品牌、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环节。发展棉花
种子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棉花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棉花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主要桥梁。
1 我国棉花种子产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1.1 棉花市场潜力大,但品种多乱杂我国棉花育种单位多,培育新品种的速度快,类型也较多。目前我国自育棉花品种近300个,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6次大规模品种更换,品种结构较合理,基本上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
种植制度的需求。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上得到广泛应用,棉花品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特别是系列转基因抗虫棉及杂交棉品种的育成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棉花种业和棉花生产的发展。在种子生产方面,全国260多个优质棉基地县,具有很强的种子生产和加工能力,而且我国推广品种纤维品质优良,大多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符合纺织工业要求。在种子市场方面,近年来我国棉花面积稳定在430万公顷左右。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棉区各占36.0%、34.7% 、28.0% ,每公顷用种量按 30kg 、 15kg 、 60kg 计。自留种率按50%、30% 、30%计,全国潜在商品种子量为1 4亿千克,年需商品种子量9000万千克。具有很大的棉种市场容量。
但是,我国棉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尽管我国棉花品种的选育速度较快,类型也较多.但突破性的品种较少,现有品种在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与国外同类品种相比仍有差距。二是棉花品种较乱,审定品种和未审定品系同时进入市场。一些地方追新求异,热衷新品种的引进,而缺乏必要的试种示范过程,供种渠道很多,也很不规范。个别地方盲目引种,一个县就种植一二十个品种,种子质量与皮棉品质都难以控制。三是转基因抗虫棉或杂交棉种子的利润较高,但品种产权和利益难以保证,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极少考虑是否授权或侵权生产经营问题,品种权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种子企业多半不愿投资于品种和技术创新,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种子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品种和技术创新是不能比拟的。由此造成我国在育种科研方面,科研经费投资主体单一,经费不足,持续创新能力差;科研体制老化,刨新机制没有形成,人心不稳,创新动力不足;品种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创新缺乏后劲;科研生产脱节,成果转化率低。四是在品种布局和种子生产上,生产用种多乱杂,区域化种植程度低,种子加工粗放,生产用种质量差,商品化程度低,棉花种子总体质量水平较低。
1.2 棉花种子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国内现有棉花种子经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股权结构单一, 管理混乱。信誉较低;经营人员素质差,服务意识差,缺乏核心经营人才;公司缺乏战略规划、品质创新能力、国际化市场运作经验和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小规模生产个体与大规模经营实体间存在矛盾。棉花原(良)种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棉农的承包田里,生产规模小。管理能力差别较大,制种水平良莠不齐,对质量的控制有很大难度,棉种生产经营量普遍较小。据1999—2000年对我国37家棉种企业的调查资料显示,年生产经营棉种100万千克以下的企业占75.7%,年生产经营棉种100万千克以上的种子企业大部分分布在新疆棉区,可见缺少骨干棉种企业将成为实现棉种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1.3 粮、棉争地矛盾突出,影响种子成熟度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粮(油)棉争地矛盾突出,内地棉区普遍采用了棉麦、棉油间作套种耕作制,制种田也不例外。这种情况易造成棉花的迟发晚熟,种子成熟度低,尤其是吐絮中后期,黄河流域棉区的农民为赶种小麦,往往将棉株拔掉,凭日晒让棉铃吐絮.或摘下棉铃剥取子棉,这样的种子成熟度很差,还可能因水分过高而导致种子发霉变质,失去生活力,影响播种品质。
1.4 科研与生产经营衔接不蟛杂交棉及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培育与其他常规棉品种的育成相比,有其独特特点,它的选育或制种需要转基因技术和优良亲本作保证。因此,杂交棉及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产业链中的科研单位,可以凭借其对核心技术如基因构建与检测技术、父母本材料、遗传转化技术等的垄断和控制,以产权关系为主要纽带,通过技术、品种、资本和市场的融合,促进杂交棉及转基因品种产业链架构的形成。但在运行过程中,上述产业链的基因构建、父母本材料、生产加工、销售推广、市场管理等主要环节之间的利益往往难以分配,从而不能使杂交棉或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因此,国产杂交棉及转基因抗虫棉的加速推广,急需品种权单位科研与生产经营的一体化运作。
本文地址:
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4746.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朗晴 责任编辑: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