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植物是指植物体的全体或部分器官可释放香气物质的一类植物,通常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香气部分提取出来并称之为精油,精油可用于天然香料、日化、化妆品、食品添加和医疗保健品。芳香植物作为植物分类中具有特殊运用功能与观赏特点的植物,在园林发展历史进程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贯穿着园林发展的始终,当前园林设计师们往往对植物的形象和色彩运用自如,而对芳香植物的运用非常有限。然而充分发挥芳香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可丰富园林的表现形式。本文将阐述芳香植物在园林中运用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现阶段中外园林中对芳香植物的运用做出归纳与总结,以期为今后芳香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1 芳香植物在园林中运用的历史
1.1 我国古代芳香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 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芳香文化。芳香植物作为植物造景的重要组成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占有重要的部分,对植物的香,特别是花香被古人所推崇,古人更加注重植物的文化内涵,强调通过植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在中国,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对芳香植物的香的要求,更多的以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来配置,若即若离,既提升了植物的精神要求,也抑制了芳香植物运用方面的发展。西汉汉武帝修建上林苑就引用大量芳香植物,《三辅黄图》“: 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 曹蒲百本,⋯桂百本⋯甘泉宫南有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西京杂记》卷一提到在上林苑中有群臣远方进贡的“名果异树”3000 多种,从该书记载看,上林苑就象一个特大植物园,既有郁郁葱葱的天然植被,又有人工栽植的树木花草,其中不少是南方引种的芳香植物。文人造园的一大特征是重于意境内涵,而轻于形式与功能,古代的文人园是一种艺术创造和生活的感悟,从《红楼梦》中对建筑的命名可见:“稻香村”、“藕香榭”、“梨香院”等。苏州园林也有沧浪亭的“闻妙香室”,室名取自唐朝杜甫的“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诗句,植物配置以梅花为主;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楼名取自宋朝林和靖的名句“疏影斜横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拙政园的“远香堂”,荷花是其主景,源自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还有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怡园的“藕香榭”等。
1.2 国外古代芳香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 在国外,芳香植物在园林中运用的发展伴随着宗教的进程。早在公元前670年左右,国外已把芳香植物用于香化美化环境,最初芳香植物被用于消毒与杀菌,比如在寺庙燃烧的檀香具有杀菌与镇定安神作用。随着中世纪宗教势力的扩大,芳香植物开始在修道院中广泛种植。芳香植物还被用于祭祀活动,通过点燃植物散发的香气达到增加神秘感与通神的作用。为在神殿上礼拜与祭祀的便利,芳香植物被栽植在神殿周围的特定区域内。同时植物的形态特征也对建筑的设计产生重要作用,如一些镂空雕花,伊斯兰的建筑形体,以及中国寺庙中的莲花、菊花图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