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行业资讯 >> 农业 >> 正文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2-1-3 农业人才网

  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几十万名大学生“村官”,然而却普遍存在“用不上,留不住” 的问题。以四川省为例,

大学生“村官”流失率高达70%。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专业不对口。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此外,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占22%,哲学、历史学以及其他占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总数的45%。大学生“村官”学非所用以及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让一个大学生特别是非农专业大学生,通过短短几周时间的“培训”,就去指导农民搞农业创意项目规划、搞温室种菜、搞沼渣肥田等等,是不可能的。北京市约有5 千名大学生“村官”,京郊3978 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有大学生,但他们大部分是非农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城市。大学生“村官” 普遍专业不对口,以至于又不得不组织其“回炉充电”。大学生“村官” “回炉”,折射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滞后,在林林总总数的院校中,还没有哪个学校、哪个院系开设专门培养“村官”的专业。

  2.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大学生“村官”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次大的挑战。首先,因为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的是精英教育,学习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所以许多当代大学生都面临着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制约他们就业和创业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其次,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更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就算那些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在以前的学习阶段主要也是埋头读书,真正参与到农业生产建设的很少,到了基层一头雾水,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开展工作。第三,基层工作困难是方方面面的,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地域、经济发展和民俗的差异比较明显,即使大学生“村官”上岗前经过了短期的培训,但是与基层的实际情况相比,培训远远不能解决问题。

  3.认识偏差。很多地方在招聘大学生当“村官”时,急功近利,选聘工作不认真细致,招聘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应届毕业生,有的大学生生活在城里,连庄稼名称都说不准,被农民们称为“洋村官”。有的大学生来自外市、甚至外省,以至于出现“三不”现象,即对群众语言听不明白、对农事民情掌握不清、对村级事务插不上手。有些大学生当“村官”压根就不想在农村呆,把到村任职当作一种今后发展的跳板和基层经历储备,无心开展农村工作。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一些年轻人便把当“村官”当成了“曲线就业”。不少大学生“村官”坦言,到村任职主要是看重各级政府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例如报考公务员加分、减免助学贷款等等,以曲线的方式为自身今后发展寻找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6196.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耕农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