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农业人才网 >> 行业资讯 >> 农业 >> 正文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农业人才培养方法

2012-4-9 农业人才网

1 农学院构建宽口径人才培养平台的背景

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参考前苏联或欧洲模式设计的,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近50 多年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对高校提出的培养各行业、各领域专门人才的要求。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使得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与该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际上不少著名高校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上都采用通识教育,这是一种主张宽口径、厚基础、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有机的结合,相互补充,构建宽口径人才培养的大平台,才可以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改变学生专业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协调统一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确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通识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的全面素质教育。农业精英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融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公共基础,熟练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丰厚的农业生物学学科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的专业潜质。配套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策略是用现代生物、信息、工程等科学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学科,实现理、工、农等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学科。

2 农学院构建宽口径人才培养平台的3 个要素

2.1 专业结构调整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首先确定了学院的教育观念,即通识教育、精英教育和创新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学院积极调整了本科专业结构,拓宽了专业口径。专业结构的调整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建设为目标;以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调整的前提;同时强调理、工、农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在拓宽基础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将原先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园林、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进行整合,整合后确立了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资源环境科学、园林、食品科学与技术五大专业,同时将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专业划归其他学院,如金融学、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划归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划归机械学院等。这样调整后能够确保集中最优势的资源建设最具竞争力的涉农学科,培养农业精英人才。

2.2 课程体系调整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积极调整了专业培养计划。新的专业培养计划强调厚基础、重实践。调整后的专业培养计划具备3 个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二是学分要求弹性化;三是学生学习方案个性化。调整后的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含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和体育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包含生物科学进展类、生理科学类、生态科学类、生物数理统计类、生物信息科学类以及生物工程科学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包含各专业方向课程以及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等)以及课外实践教学平台(包含军训、教学实习、科技创新、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生搭建了完整的专业培养计划。贯彻和落实这一科学的培养计划决定了学生培养的成效。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实施按院招生,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这一阶段完成后,根据学生志愿、高考成绩以及基础平台课程学习成绩综合权衡,实施专业分流。专业分流后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学习专业方向课程。而课外时间教学则贯穿整个4 年培养计划中。这样的课程体系调整和培养计划搭建,以及分段方式的学习模式,打破了专业间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壁垒,求同存异,淡化了小专业意识,树立了大专业思想,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为适应这种宽口径大平台的招生与人才培养,体现因材施教,学校应该赋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采用了切实可行和有效的完全学分制。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是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通过学分制的实施,在达到共性化教育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适应宽口径大平台招生与培养中学生调整、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要求。学分制的实施必须以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基础,根据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现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宽口径大平台的培养模式所要达到的共性+个性通才+专才的培养目的,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设为必修课,大部分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程可以模块化的选修课供学生修读,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尽量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学生的选择权与选择范围都得到了扩大,知识结构也不再单一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达到了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农学院人才宽口径培养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实施人才宽口径培养以来,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积极性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按平台分阶段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显著增加。以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科研项目、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比例逐年提高,200520062007 届分别为80%83%86%2005 年,该学院有5 位同学获中日韩世博家园杯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佳作奖;人才宽口径培养还直接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优势。学院学生就业率逐年稳步上升;就业类型分布恰当;就业单位分布合理。

 4 农学院宽口径大平台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1)宽口径大平台招生与培养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出来,他们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学非所愿用非所学的状况也得到明显改观。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选择是一个逐渐清晰和加深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思考、调整,现在的高等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排除社会上一些不良导向的干扰,更多地从国家建设需要,从自己的理想、抱负出发,从兴趣、特长、爱好出发,从更大的发挥自己学习、创新的潜能出发考虑所从事的专业。

2)由于实行宽口径的培养,学院所有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差异不大,为学生调整专业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通过学习专业导论课,学生对专业的感觉更加真实,对自己适合学什么专业和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在2 年后可以更为合理地选择专业,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但在学生专业分流的过程中,学校应注意避免完全依据市场导向和学生兴趣、爱好决定专业的存在与否。根据当前市场情况来决定4 年以后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困难的,人才市场容易受社会的经济环境、行业的阶段性发展状况影响发生波动,一味地跟着市场走,会导致部分行业后继乏人或人才过剩;而学生、家长对专业认识较为片面,往往追求实惠、热门而对部分专业存在误解,因此,学校必须对专业现状进行分析,除市场需要外,还应综合专业办学条件、师资、科研、发展前景等情况做出判断,注意控制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招生规模,保护暂时性冷门专业的招生规模;要对选择人数少的专业进行反思,加快专业内涵建设,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3)学校要尽快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宽口径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分制要根据国家和学校的办学现状逐步推进,不能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严格的目标管理与灵活的过程管理相融合。做好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为各专业选拔适合培养的人才,既要体现学生个性要求,又要兼顾公平、公正。因为专业选择是关系到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因此学校从政策制定、因素分析、舆论宣传、数据计算、具体执行等各方面都需要谨慎、公开、透明,做到调查分析充分,过程执行严格,意见处理及时,同时对分流后的学生状态进行跟踪、反馈,以不断完善分流工作。


本文地址:http://www.5ajob.com/industry/HTML/7101.html,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农业人才网
文章录入:希望的田野    责任编辑:耕农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 版权所有 2003-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服务价格 | 付款方式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人才网及旗下网站为您提供畜牧人才种植人才农资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职招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