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与利用
原则:以新品种新技术高效益栽培模式为载体,以带动京郊农民增收与设施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为目标,通过科技投入获取效益,带动农民致富;在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新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在京郊的应用,提高新老菜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并在设施蔬菜主产区建立示范区,逐步实现优势乡镇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转变,获取更高效益,推动北京设施农业的整体升级。
2.1 设施蔬菜高效生产综合技术利用
2.1.1 设施蔬菜专用品种引进筛选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耐低温弱光能力、抗盐胁迫能力、抗病虫害能力、抗土壤连作障碍能力、持续结果能力),开展抗病抗逆评价和鉴定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围绕优质、专用、特异、生态、高效、高附加值等目标,引进近几年国内外设施蔬菜新品种并进行筛选,筛选出适于北京市设施栽培的蔬菜类型,特别是适于现代化都市农业发展和首都市民消费需求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优良品种。
2.1.2 专业育苗技术标准化
集成穴盘育苗、营养块育苗、无公害育苗等技术,在将育苗技术标准化、可操作化的基础上,在郊区主要乡镇和产区,建立集中的专业化育苗场,推广标准化育苗技术和嫁接技术,为农民提供高质量蔬菜种苗,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获得高效益。具体包括:低成本基质研发、肥水精确调控技术研发、设施蔬菜无公害育苗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设施果菜嫁接育苗标准化技术建立与示范、专业化育苗场建设与推广体系建立。
2.1.3 高品质果菜栽培新技术
2.1.3.1 产量和风味品质兼顾的调亏灌溉管理技术研究。以提高果实的品质风味为重点,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研究调亏灌溉不同时期对番茄、甜瓜植株生长发育、果实风味、营养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适合国情的产量和品质风味兼顾的调亏灌溉管理新技术。
2.1.3.2 设施蔬菜富有机质土壤限根优质栽培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低成本设施蔬菜富有机质土壤限根栽培技术,将城市农林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处理后与土壤混合作为低成本限根栽培有机土壤基质,应用地下膜隔离的限根槽培可满足蔬菜根际生长发育的需求,实现肥水的高效利用,在解决根际环境劣化、营养失调等问题的同时,提高蔬菜的风味和营养品质,实现高产优质。
2.1.4 大都市观光和采摘农业新技术研发研究开发移动式和固定式喷雾栽培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和观光展示效果,实现其科普教育功能;在集成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完善番茄树、黄瓜树、西瓜树、甜瓜树等适宜于观光采摘的蔬菜树式栽培新技术;进一步完善柱式等立体栽培技术。设计开发专用的栽培设施,创新栽培工艺,通过营养调控、根际环境优化,结合生物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发掘作物的增产潜力,达到优质和良好的景观效果。根据季节性特点搞好品种搭配、高矮搭配、种养结合,使之具有科学性、立体性、生态性、常年性和艺术性。
2.1.5 根结线虫等连作障碍克服关键技术
2.1.5.1 抗重茬优良园艺栽培品种和高抗砧木品种的引进、筛选与推广。筛选出对根结线虫、青枯病、黄萎病、枯萎病等有显著抗性的优良园艺作物品种和高抗砧木品种并示范推广。2.1.5.2 高效标准化嫁接技术示范和嫁接后生产管理技术示范。研究蔬菜种子的播前活化处理技术,砧木与接穗的最佳组配,嫁接方法,嫁接后促进愈合的管理技术,形成不同蔬菜的高效标准化嫁接技术规范。制定2~3个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后的相应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和方案,并进行示范推广。
2.1.5.3 土壤改良和土壤连作障碍的快速生态修复技术。设施退化土壤根际微生态环境调控技术、抗重茬生物制剂的筛选及应用试验。
2.1.5.4 以促根和温光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双根嫁接新技术。
2.1.6 高档水果、南方果树在北方温室的高效栽培技术研发草莓等高档水果和番荔枝、火龙果、枇杷、番石榴、杨桃、番木瓜等南方果树在北方温室的高效栽培技术。提高设施南果生产水平,增加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研究草莓—果菜间套作技术和南方果树—高档叶菜间套作技术。
2.1.7 食用菌设施高效生产技术
针对北京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条件,筛选适合不同季节栽培的食用菌,并根据当地原材料研发高产栽培配方,同时对设施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集成与示范,提高设施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筛选以农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等培养料作为基质的食用菌优良品种;研发以小麦秸秆为主料栽培食用菌的高产配方,以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加牛粪、鸡粪为主料栽培食用菌的高产配方,以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为主料栽培食用菌的高产配方,同时研发其他相关配套栽培技术。
2.1.8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设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引进硫磺熏蒸发生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诱杀、防虫网、环境友好型土壤消毒等技术,研发以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重要害虫生物制品的筛选和以生物控制为主的害虫控制技术体系。针对蓟马、蚜虫、粉虱等害虫进行高控害天敌昆虫和生物制剂的筛选及其保护释放技术试验示范;明确诱集和趋避植物的品种和控害作用及特点;定量评价各种生物防治作用物在保护地环境下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及影响因子;开发利用光、色、化学诱杀害虫与调节设施内的生态环境条件等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筛选3~5种重要害虫生物控制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从寄主植物、有害生物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统筹考虑,选择国内外比较先进和成熟的生态、生防技术等进行组装和集成;构建操作简便、生物防治措施为主的害虫控制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