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畜牧业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学生创业素质
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是怎样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怎样实现单纯的学科专业教育向多元智能发展的通识教育的转化,为学生奠定多方面创业的素质基础,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实践严重脱离的问题,围绕 “重民生、肯吃苦、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 ”的创业人才教学目标,构建了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2 +2”(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培养)框架设置教学课程,实行课程的 “两通两特 ”(通识教育课程全校打通、学科基础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 ;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开出特色)、“两同两优 ”(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时学分相同;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优质精炼)和“两化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化、专业发展选修课程方向化),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学分 (占总学时学分的 40%以上),并将创业实践学分纳入培养方案。
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和创新,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中增加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和讲座。结合国际、国内畜牧业发展态势,及时删减那些已经过时陈旧重复的内容,对基础理论或基本知识相近的课程进行重组。专业课和选修课,多以讲座形式开展专题教学。在选修课中增开大学语文、大学音乐、美术、经济管理、营销策划、交际学、人才学、经济学、创造学等全校性选修课。教学内容与畜牧业生产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改变了传统的 “满堂灌 ”方式,采用了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这些措施成功地实现了单纯的学科专业教育向多元智能发展的通识教育的转化,为学生奠定了多方面创业的素质基础,解决了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实践严重脱离的问题,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弘扬艰苦创业、负重自强的精神,发挥榜样育人作用
针对国家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艰苦性等特点,学校时刻瞄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健康安全、生态环保等特征,教育和引导全体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重视民生,立志学农、爱农、服务畜牧业发展。
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立 “专家引领 +教师带动 +学生参与 ”的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在校园内形成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就是要在思想上给广大的学生以影响、思维上以拓展。学校聘请优秀企业家到校讲学,尤其邀请本校培养的优秀校友回校做专题报告,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行业的发展动态、个人业绩,发挥榜样育人作用。组织校内知名专家、教授为广大学生作拓展素质方面的专题报告,邀请校外著名学者、专家到校讲学。学术专题报告的内容涉及学科专业方面的内容,有农科院校较缺乏的哲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管理科学方面较缺乏的哲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管理科学方面较缺乏的哲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管理科学方面分利用每两年举办 “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之机会,邀请中国畜牧兽医界的院士、专家、教授到校讲学,学生有机会参加学术活动,这不但能促进大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而且能使大学生得到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
在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中,各学科对特定的研究对象都会采用特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学术活动可以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团队理念与合作精神,学术活动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能在校园形成一种乐于学习、勇于探索、富于想像的学术氛围。激发对研究、探索、创新工作的激情。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某方面智能的目的和作用。
学校还鼓励教师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他们创办、领办或技术服务饲料、兽药、养殖企业,了解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熟习行业发展动态,培养了一支教学理论优、实践创业优的 “双优型 ”师资队伍。业内专家、教授、企业家代表、“双优型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生规划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